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意哪些問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3-19 18:19:57 字數 5939 閱讀 8440

1樓:半顆糖也狠甜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彙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2 的發現和感悟。我在教學三年級新教材語文下冊《檢閱》一課時,提出了兩個不太容易回答的,需要在讀熟的基礎上才能體會出來的,自己主觀能動概括出來的問題:

1、觀眾為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 2、觀眾為什麼又說「這些小夥子真棒!」?

問題一提出來,有的同學矇頭轉向,不知到答案是什麼?而有的同學好似明白了什麼,但又不知道從哪說起。針對這種情況,我並沒有馬上讓學生回答,而是讓他們帶著這兩個問題,認真讀課文,從課文中去體會情感,變換角色思考,假如你是殘疾人—博萊克,在那種情況下,你希望你的隊員怎樣待你?

或者說當隊員們決定讓你在隊伍的第一排第一個,參加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檢閱活動時,你的內心又會怎樣?你會怎樣表現呢?

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有的悄悄地把小手舉了起來,並且回答的很不錯,雖然語言不是那麼流暢,但他們似乎找到了感覺,接二連三的,又有好幾個同學也大膽地回答了問題。從讀中,他們體會到了觀眾為什麼說「這個小夥子真棒!」?

因為說博萊克棒,是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卻走在隊伍的前面,走得那麼好,而且又那麼精神,所以說他棒。從讀中,他們又體會到了觀眾為什麼又說「這些小夥子真棒!」?

一是讓一個殘疾孩子參加檢閱隊伍,很難得;二是不把他藏在中間,也不把他放在隊後,而是讓他走在第一排。他們是那麼呵護他,不傷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視殘疾人。所以,觀眾說「這些小夥子真棒!

」。二、 以學生讀為主,還要處理好讀與思的關係

閱讀,從根本上來說,是大腦的活動。美國閱讀學研究專家汀克的研究表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閱讀用於眼睛移動的時間僅佔5%,其餘95%的時間用於思考。

這就是說,從思維的角度看,閱讀過程實質上也是思維活動過程。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宋代學者朱熹把讀思結合作為一條學規昭示於眾。他說:「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

若讀而不思,則不知其意味„„若讀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魯迅先生在強調讀書要「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同時,特別強調「腦到」。因此,任何讀都必須

3 有思考的目的,使學生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課堂上信馬由韁的漫讀,毫無目的的盲讀,無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學生會養成閱讀時的壞習慣。

在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的過程中,須重視討論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 新大綱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

」閱讀,實際上是讀者與作者思想、情感的碰撞,是讀者與作者的心的交流。讀者是憑藉自己的言語經驗、生活經驗和思想認識、心理個性去理解文章、獲取資訊的。同樣的課文,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體會。

因此任何講解和描述,包括生動的、深刻的、精彩的,儘管可以給學生以啟迪和幫助,但都無法取代學生自讀的感悟。

三、 在讀中培養語感,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新大綱明確指出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何謂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敏銳、準確而又豐富的感悟能力,是讀者憑藉自己的言語經驗、生活經驗、自覺不自覺地感悟語文的過程。語感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言語的理解速度和質量,而且影響到運用語言表達的速度和質量。語感能力強,可以做到一聽就明,一說就清,一讀就懂,一寫就通,不僅能正確感知字面意義,而且能從中悟出更多的內容和感情,從而把死書讀活,讀出各種不同的味道來。

所以葉聖陶先生認為「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

從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的經驗來看,重視以讀為本,熟讀成誦;重視語言的積累,強調博覽。多讀、熟讀,有助於感受語言、形象的美,有助於正確理解語言材料,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使學生運用時得心應手,意到筆隨。特別是那些文質兼美的詩文,更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這是一個為前人所證明的積累語言和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法。

語感能力的培養,在兒童時代尤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說:「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敏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

」因此注重語言的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猶如**家的「樂感」、美術家

4 的「視感」一樣重要。根據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少兒期是言語能力形成、提高的**時期,因而也是語感訓練的**時期,所以小學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顯得特別重要。

四、 重視情感的薰陶

每當翻開新《語文課程標準》,腦子裡總會浮現這樣一段話:「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論述中指出: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片土壤中。」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我們的教學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語文是人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課文是閱讀教學的憑藉,每篇課文從語言到內容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作為閱讀主體,又是具有理性而充滿情感的人。

因此,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認知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活動。這種情感活動實質上是讀者的主觀之情與讀物所含之情交匯、碰撞、融合的過程。 情感,是文章的主旨和精髓。

語文教學要從「重分析、輕感悟」的誤區中走出來,就要突出情感,加強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與情感之間的聯絡,通過學生的默讀、自讀自悟和朗讀,把理解語言與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內在意蘊直接敏銳的感知力,並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習積累、運用語言,從整體上提高其語文素養。

要學生真正讀懂課文,就要使學生真正讀好課文。讀出自己的感情、情味、特色。所以,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尤其重要。

如何使學生在已有對課文總體感悟,並有個性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呢?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也就是說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與作者進**感的交流,就必須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境。所以我認為可以從創設情境入手。因為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再次進入課文,在與文字最近距離的狀態下去細讀課文;使整堂課的情

5 感主線保持完整性;使這與前幾步的情感訓練很好銜接,並得以延伸和繼續。

五、 加強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

語文教學重頭戲的閱讀教學,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不僅必須,而且有極大的優勢。有位語文教育家說,語文教學改革,如果不走出課堂,就如同一個人自己想抱起自己一樣地不可能成功。閱讀所充斥的時空是任何一個學科內容都無法比擬的,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僅有充裕的時間和豐富的資源,不僅是生活、學習的實際需要,而且事實上也客觀地大量存在。

因此,閱讀教學應該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把課外閱讀活動變成有計劃、有目的的閱讀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做到立足於課內,著眼於課外,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課內以「精」取勝,以「學法」為目標,課外以「博」為佳,以「用法」為目的,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形成一個內在聯絡、學用結合的教學整體。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無數專家學者或以親身的經歷感受,或以專業的研究發現指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課內和課外「兩條腿」走路。因為課內與課外閱讀既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優缺點,又具備各自不同的作用。

課內閱讀是主體,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主要靠課內閱讀來培養;課外閱讀是補充,相對於課內閱讀統一教材、一樣的教學方法而言,課外閱讀的內容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學生可根據興趣和喜好自由選擇,彌補了不足。然而,在認識到課外閱讀重要性的今天,我們又不禁要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究竟該如何進行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如何才能讓課內與課外的「兩條腿」邁得協同一致,相得益彰?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都將最終目標指向增大閱讀量,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水平。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學生切實去拓展讀書的基礎上。如果教師的要求只是形式上的一句話,只是備課上的一個環節,那是無論如何也談不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

因此,教師必須以各種方式真正讓學生能讀起課外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係

學生在閱讀課上所讀的任何一篇課文都是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紮紮實實的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確切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同時,運用課文內在的思想性並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實際,有意識的滲透思想教育,把語言文字訓練和進行思想教育統一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防止顧此失彼。

如果認為只抓住了語言文字訓練,思想教育就在其中,或者脫離語言文字訓練,只進行思想教育,都是錯誤的。

二、閱讀數量與內容

目前的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哄而上、閱讀無度的現象。有些課堂上,忽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結果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都沒有讀熟;有的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任意拓展延伸。近日聽到一位教師上《爬山虎的腳》一課,只花20分鐘的教學時間,要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爬山虎的腳和葉子各有什麼特點,而後就補充了顯然是未經剪裁的近2000字的有關爬山虎的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有悖於課文初衷的。

再如有的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凡此種種,都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

我認為,教學時間是恆數,一方面的過度,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小學階段,課文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藉。應該說,目前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教師應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瞭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

語文教學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必須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是必要的,但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要慧目識真,把一些真正的經典性的材料引進語文教學中來。

三、教與學的關係

閱讀教學要達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目的,關鍵在於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這就要求教師牢固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思想。教師上課不能單純著眼於完成教案中既定的教學環節、步驟。

而忽視學生有不懂到懂、有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如果教師用一連串瑣碎的提問「牽」著學生走,只顧追求「正確的答案」,忽視學生的理解過程,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中,就顛倒了教與學的關係,變成了學生的學為教師的教服務。

要切實做到教為學服務,首先在備課的時候要「心裡想著學生」,圍繞著學生如何學會去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眼裡有學生」,善於揣摩學生的心思,圍繞學生會怎樣想、怎樣說,去啟發、點撥、引導;當學生提出教案中未考慮到的、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調整教案,切實體現教為學服務。

其次,要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的實際過程中,盡力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自行探索、自求瞭解。在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不但要重視結論正確與否,更重要要重視結論形成的思維發展過程,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前,閱讀材料的選擇、時間的安排,基本上還是由教師說了算,學生還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因而出現了像上文所說的等等現象,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分量較重,對學生來說,學好課文已經消費了很多精力,但有些教師為了進行拓展,又從教材之外引來了新內容。這樣一來,由於閱讀只使用了簡單的「加法」,從而使學生的負擔明顯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反感。

我們認為,閱讀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學生主體原則。教師要面對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喜好,抓住他們的興趣,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文章來學習,「要我讀」變成「我要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恆。

例如,教師提出了某項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時緊時鬆。尤其是在良好的閱讀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在有的學生身上表現出某種不良的閱讀習慣時,更需要嚴格要求,絲毫不能放鬆,嚴格訓練,應該以正面誘導為主,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良好閱讀習慣,要給於積極的評價,還將會對其他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閱讀教學同樣要及時檢查反饋,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主動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總之,與所有的教學研究一樣,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同樣應該避免盲目性、隨意性,要講求有序、適度、高效,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發揮最大的作用。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什麼

閱讀是一個可以幫助人們發展思 維 認識世界 搜尋資訊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的閱讀專教學是語文屬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以後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只有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 發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採用正確 合理的閱讀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怎樣備課又快又好

在課前的預裝置課只是準備上課,是預備性行為 到了課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表現,師生 生生交往,教學過程定有變化,教案理應改變,變是必然的,區域性改變的情況是正常現象。備課是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不斷修改的過程。這種課上的現場設計與修改,就稱為 現裝置課 是全程備課的變奏曲。預裝置課到了課堂出現...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教學設計

1 鑽研大綱 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 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 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 智慧方面 思想教育方面.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 明確 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