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有何特點內容以及含義,什麼是生產力?其有哪些要素?有什麼特徵?

2021-05-18 15:36:43 字數 5943 閱讀 8756

1樓:匿名使用者

概念: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

目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諸多版本里,都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邏輯問題:關於生產力的定義,從內涵方面所定義的生產力與從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產力自相矛盾。例如,「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1)還有「所謂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它表示的是生產中人對自然界的關係。」,(2)等等,這都是從內涵方面定義「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同樣是這些教科書,從外延方面界定的生產力又是:「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3)這也即是所謂的「生產力三要素」。

生產力的內涵定義強調的是1社會生產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生產力」是屬性概念;2生產力的外延界定強調的是實體性的三要素,「生產力」以是實體概念。正是生產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這種非一致性,導致了目前學者們關於生產力範疇的內涵和實質的一系列爭論。比如,生產力是一種客觀實體還是生產主體的一種能力、力量?

是一種能力的話是自然力還是一種社會力量?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等等。

(4)但是,儘管有爭議,卻很少有人對現有生產力概念內涵或外延方面提出過疑問,很少有人注意到現有生產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間的這種自相矛盾。

生產力決非實體,承認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有關生產力觀念上的一些錯誤蓋起因於將生產力實體化理解。生產力畢竟是一種力。

單就「力」而言,它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它的定義是這樣的:力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或者說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著的物體構成的系統為維持系統自身進行能量轉換的能力或功能。「生產力」是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某種社會屬性。

生產力是從事於生產活動的人們所構成的社會機體或系統進行社會物質變換、維持社會自身的一種能力或功能。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產力,也不是生產力的要素,三者的結合只是生產活動得以實現的必要因素,即生產三要素。歷史唯物主義傳統觀點都是把這些生產三要素誤認為是生產力三要素。實際上,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然後作用於勞動物件,表現出的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

勞動力是由人體各分工器官和肢體所構成的生命機體為了維護自身從而進行自然物質變換的能力或功能。

生產力與勞動力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社會的機體的功能或能力,後者是人的機體的能力或功能。生產力從來都是指社會的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

「生產力表現為一種完全不依賴於各個個人並與他們分離的東西,它是與各個個人同時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這些力量從自己方面來說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絡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力量。」。(5)生產力,作為一種能力或力量,對應著確定的實體或載體。

生產力的主體或實體既不是勞動者,不是勞動資料或勞動物件,也不是以上生產三要素的結合體,而是具有一定生產關係的人們構成的社會機構,是「一個以人為肢體的生產機構」。(6)雖然勞動力水平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但生產力水平不是勞動者素質所能決定的,也不是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的先進性所能決定的。現代素質的某個勞動者,與古代人相比,其勞動力水平不可謂不高,如果讓他與周圍的人隔絕,或者使其處於動亂無序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有先進的生產機器,他與機器的結合並不能表現出多大的生產能力,充其量他只能維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生產力是「一個以人為肢體的生產機構」進行社會物質變換的能力或功能。或者,按傳統的定義,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如果暫且撇開這些內涵定義的準確性、完備性不談,那麼,作為能力、力量意義的生產力其外延應該怎樣界定呢?

作為能力範疇的生產力,不管視其為系統還是視其為類,它的構成要素或劃分項都應該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項。同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應該是統一的,這是最起碼的邏輯要求。因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傳統觀念的生產力三要素觀念是不合邏輯的,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根本不屬於生產力範疇!

(camel39)全部是批判不符合詞條的基本規則,補充一下:

生產力的內涵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的能力,其外延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和精神(科技)力量。

生產力包含:人、產品、工具三個要素,即生產者、生產物件和生產資料。

人不可能是第一生產力,人首先要生存,然後才有發展;產品是第二,是維持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資料,包括獵物、植物和經過加工的自然資源;

最重要的標誌是工具,也就是科技,人類誕生就必須使用工具,在溫飽安全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附加值——能存活更多人口的方法。

總不能肚子沒吃飽就去搞高科技的西紅柿或者奢侈品——所以,科技決不是第一生產力,而是包含在工具這一要素之下的。

定義抽象概念(性質或屬性)的可以是具體事物。將外延判定為定義,將定義說成「實體概念」要出錯,出邏輯錯誤。

科技具有工具性質,可以假定為數字中的零,如果沒有其他數字領頭,那麼零還是零。

所以,科技僅僅是生產力三要素中的工具或技能。

將生產力三要素拆分開,這無疑是荒謬的。因為,既然是要素,就不可或缺,更不可被量化——量化就意味著可以無限誇張某一要素而忽視別的要素。

我們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決不可以說「科技決定生產關係」!(/camel39)

什麼是生產力?其有哪些要素?有什麼特徵?

2樓:匿名使用者

(1)含義:

生產力是標誌人類改造自然的是整合度和實際能力,從根本上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

現實關係。

(2)要素:勞動物件、勞動資料和勞動者構成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

(3)特徵:a.生產力具有屬人性b.生產力具有客觀性c.生產力具有社會性d.生產力具有歷 史性。

3樓:梅球梅球

1、生產力

(1)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結合起來,形成生產力的整體功能,就是生產力系統。生產力系統由獨立的實體性因素、運籌性的綜合因素、滲透性因素和準備性因素四類要素構成。

(2)獨立的實體性因素包括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以生產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勞動資料,勞動過程中被加工的勞動物件;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組成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物」的要素,勞動者是「人」的要素。在「人」和「物」的要素中,人的要素起主導作用,而物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尺度,勞動物件是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運籌性的綜合因素包括經濟管理、分工協作、**決策等;滲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學;準備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生產關係

(1)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客觀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係。 (2)生產關係的構成要素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產品的分配關係。

(3)生產關係的各個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生 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它決定著生產關係的其他兩個方面;而生產關係的其他兩個方面,又影響和制約著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有何區別?含義分別是什麼? 30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基本含義不同: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

生產關係是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二、內容要素不同:生產力的構成因素有三個: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其中作為勞動資料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

生產關係的內容有三個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勞動成果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對其他兩個方面有決定性作用。

三、體現的關係不同:生產力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產關係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5樓:叫我魔皇大人

生產力指的就是我們的「由於工具帶來的生產的進步」,這個就是生產力。

比如我是老師,我跟我的上一級,我上課,上一級給我發工資,那我跟我所謂的「老闆」其實就是一種生產關係。就是存在一種經濟關係的這種就叫作生產關係。

舉個例子:「原來我們是用鐮刀、鋤頭這麼來鋤地的,但現在都用機器了,那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就是我們換成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之後,我們就是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嘛。一般情況下,生產力是歸根於我們的生產效率的,所以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也是有矛盾的。

」思考:原來你用鐮刀、鋤頭或者說經過了生產力的進步之後,然後你的生產關係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它們兩之間也會有一些矛盾,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當中的基本矛盾。

它其實是我們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的一種矛盾,它不是那種特別明顯的矛盾。

發展生產力有什麼意義?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6樓:金果

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1、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2、擺脫經濟文化落後狀態,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上以至超過發達國家,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措施:

1、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2、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3、由於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加快生產力發展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積極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4、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7樓:楚伊軒

1發展生產力有什麼意義

1.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進,以至於共產主義的實現,都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

因此,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

2.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不斷發展生產力,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因為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誠然,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發展生產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發展生產力又有其特殊性,社會主義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上來解決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逐步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發展生產力,是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先進和具有優越性,從根本上說,就是看其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迅速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只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鞏固。

4.當前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從根本上說,只有靠不斷發展生產力來解決。為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生產力。

2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

勞動者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而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勞動資料是指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物件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手段。勞動資料是一個結構複雜、範圍廣泛的龐大物質系統,其中居於主要地位的是生產工具。

勞動物件是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使用勞動工具所加工的一切物件。

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結合起來就構成生產資料,這是生產力中的物的要素,勞動者是生產中人的要素。

在上述三個要素中,勞動者是決定性的要素,因為勞動者是生產活動的主體,生產工具是勞動者創造出來的,生產資料只有在勞動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生產資料在生產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它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質標誌。

那麼,要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呢?

第一,提高勞動者的各種技能,包括知識、經驗等多方面

第二,改善勞動資料,提高工具代替手工、腦力代替體力

第三,調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使兩者相適應

什么是生產力,什麼是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產力。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者 生產工具和勞動物件。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統稱為生產資料。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隨著勞動者生產經驗的積累 勞動技能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總要改進和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擴大勞動物件的範圍。使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有什麼意義

發展生產力,就能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社會價值,擴大社會財富 官話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保證。社會進步不一定 非要發展生產力,而是要優化產業結構。雖然優化產業結構需要第二產業 提供技術支援。但是不是必須的。所以 只有發展生產力,社會才能進步 是多少有點問題的。具體如下 ...

什麼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簡述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 企業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 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 長期生產力 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 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 勞動資料 勞動物件。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 生產力系統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