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

2021-03-19 18:20:17 字數 4480 閱讀 8158

1樓:匿名使用者

《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

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有這樣一段定義:「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的多方面發展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教育。」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新課程下的勞動與技術教育既傳承了我國基礎教育優秀傳統的勞動教育,堅持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為主要目標;又凸現了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重視的技術教育。

那勞技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才能更好地擔當此重任,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對學生的勞動技術素養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教學內容,培植勞動觀念

《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鮮明的課程目標:「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養成勤儉節約、認真負責、遵守紀律、團結協作、愛護公物、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以及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也規定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內容,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中的德育因素極為廣泛,幾乎每課都有不同層次的德育內容。如通過學習《家政》中 「手縫」、『洗滌「、「烹飪」、「編織」、「家用電器」、「種植」等課程時,積極啟發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樹立以勞動為榮,以不勞動為恥的觀點;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參觀農村、工廠,瞭解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使他們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同時結合課堂教學,通過開展班隊活動,使他們認識到勞動光榮,勞動偉大,我們有機會能為大家服務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用自己的勞動來服務自己,服務他人,將來更好地為社會創造財富。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還可以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每一冊教材的「技術初步」中都會安排兩、三節「設計製作」課,教師可指導學生用剩的廢舊材料、邊角料進行再利用,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製作小擺設、日用品等,可以增強學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等。

課堂教學是實施勞動與技術課程的主渠道,我們每一位勞技教師都應該緊緊抓住這一主渠道,寓教育於勞技課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思想內容,把教育滲透到每一章節、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中,在每一節課上之前都要認真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結合教材、學生特點滲透進德育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強化動手操作,磨鍊勞動意志

勞動與技術課應把知識學習與技能操作、文化領悟緊密結合起來。光讓學生動手還遠遠不夠,因為勞動不只是一時的參與,要形成一種勞動的觀念、品質,還需要學生至少在接受勞技教育期間,持續地參與勞動。勞技有利於受教育者個體品德及心理的健康發展。

一是有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與勞動習慣;二是有利於他們在勞動過程中體驗愉悅感、成功感、責任感;三是有利於他們在勞動技術學習過程中磨鍊自己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等等。

許多勞動實踐活動不僅是對孩子能力的鍛鍊,更是對孩子意志的考驗。如在從事縫衣、釘鈕釦、擇菜、打掃衛生等勞動時,沒有細心和耐心是做不好的;而在做菜、燒飯、整理居室等勞動時,沒有條理也是不行的;在從事較繁重的農藝或體力勞動時,沒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更是完不成的。因此,經常參加勞動實踐,對學生這一良好品質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如在上《釘鈕釦》一課時,需要學生動手釘鈕釦。由於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捨不得讓他們做家務,更何況是針線活了,所以剛開始釘鈕釦時,有好多學生把縫衣針都紮在手上,有的甚至流血了。於是有的學生就不想釘了。

我看到後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每做一件事,都不是那麼容易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比如說你的爸爸、媽媽,在工作時肯定也碰到過不少困難,但他們想到的要讓你生活得好一點,即使再苦再累,他們都咬緊牙關挺過來了。

更何況你的這點困難對你的爸爸、媽媽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再說,我們還學過不少名言警句,都在提醒我們做事要有始有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於是學生就要迎難而上了。

學生在這些持久、艱苦的操作中能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從而激發起他們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進而錘鍊出吃苦耐勞的性格,增強抗挫折能力,養成了愛勞動的好品質。

三、豐富實踐活動,培養勞動品質

勞動與技術課應把課堂教學與校內外的勞動與技術實踐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校內外勞動與技術實踐基地的教育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與技術實踐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它對學生勞動品質的培養有其獨特的功能,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有利於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學習深化德育教育。

如:在五年級上冊的《家政 烹調》單元學習後,我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在父母的指導下,當一天「爸爸」或「媽媽」,合理安排家中的伙食。在這一天裡,學生要完成「確定製作什麼樣的菜→收集資訊→採購原料→擇菜、洗菜→燒菜」這樣一個過程。

星期一一到校,許多同學都大嘆苦經,有的說:「當了一天的家庭「煮婦」,可真累呀!」有的說:

「平時總嫌我媽燒的菜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昨天我也嚐到了辛苦一天還被別人批的滋味了!」但也有同學認為苦一點、累一點值,因為覺得吃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菜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光榮。這一活動讓學生在角色互換中,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懂得了「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在我校開展的三年級學生綜合實踐課中,讓學生了解花卉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學生通過參觀我區的植物園、農林大世界,訪問、查詢資料等途徑,通過合作小組的集體實踐活動,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種植和動手操作方面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持之以恆的品質及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加強成功體驗,感受勞動樂趣

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勞動與技術的教材也正順應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裡特徵,提倡用技術作品來引導、來組織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使得勞動與技術的學習活動以技術作品來展現。技術作品的表現形式當然是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模型,一件工藝品,也可以是一盤菜,一個生長的作物等。

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作品,通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評價,學生的作品被同伴、老師認可,產生了製作的成就感,使學生的心裡愉悅,積極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實踐活動中,從而真正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教學「家政•烹飪」後,利用班隊課開展了一次包餛飩比賽。在活動中,我發現有一個小組把同學組織得有條不紊,而且效率極高。原來他們在商定好方案後進行了分工:

女同學分兩組,一組去買主料菜餡,另一組將必要的輔料準備妥當,如油、鹽、姜、蔥、雞蛋等;男同學和麵、擀麵皮、剁肉,最後再一起合作包餃子。他們按照這步驟實行了流水作業,創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當大家正忙得熱火朝天時,他們就讓老師和同學來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了。

得到了許多老師和同學的讚賞。在這樣的活動中更能讓他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昇華了集體榮譽感,真正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為他們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團結協作品質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學習了編織課後,以班級為單位推選幾名選手進行手工編織比賽,並對手工織品在勞技教室展覽,對比進行評選,並在全校公佈評選的結果。許多學生為班爭了光。

一方面使學生鞏固了編織技術,另一方面讓同學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和實踐的主人,感受到實踐的艱辛和成功的樂趣,進而感受到自身價值與學習勞動技術的價值。

正如《綱要》說的那樣: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磨練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相信我們抓好以上四點,定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和條件。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2樓:別在褲腰帶

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如何提高人文素養呢?

首先,拓展學生的視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過積澱,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澱的厚實程度。

當語文積澱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澱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最後,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

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教學(jiào xué),漢語詞語。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教學的概念是從教學現象和教學實踐抽象和概括出來的,教學的內涵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幾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體會,藉此與同行交流。一 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 教師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寬鬆 民主 富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氛圍。為學生提供思考 探索和創新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的最大空間,才...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堂好的體育課是通過具體的活動和智慧目標,利用教師的權威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去營造民主 合作的人際關係。它的教學過程,是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 掌握運動技術 提高運動技能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形成心理氣氛的過程。體育的教 學 練的意向,動機和興趣等總是在一定氣氛中形成的,它不但影響著練...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一 精心設計遊戲,創設良好的團隊合作學習情境 體育的教育功能是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到身心的發展,而體育鍛煉的方法和種類很多,有的練習是以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有的則是需要群體的團結協作才能完成的,在實際教學中採用什麼樣的練習進行教學,是值得研究的。針對現在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較差,我設計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