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教育對我國的幼兒教育有什麼啟示

2021-05-31 22:26:39 字數 6079 閱讀 6544

1樓:檸檬醬啵啵

一、有吸收力的心理——轉變我們的兒童觀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心理不同於**的心理,**通過運用心理來獲得知識,然而兒童吸收知識直接進人其心理生活①。我們接受印象並將其儲存於大腦之中,但我們自己依然與其保持分離,然而嬰兒卻要經歷一個轉化過程,印象不僅進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兒童創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於所發現的周圍事物②。也就是說,兒童能夠吸收文化,吸收語言,吸收知識。

兒童的心理、兒童的語言等並沒有遺傳的行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吸收來實現的。兒童通過吸收在周圍發現的一切,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吸收性心理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母親帶來的只是嬰兒的身體,是嬰兒創造了人的心理,是兒童吸收了周圍世界的材料並將其塑造為未來的人。

從「吸收」到「形成」,這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3歲以前,幼兒的學習基本以無意識為主,兒童對一切外界刺激的吸收只能是無意識的,他們不具備接受能力,但這時期的他們具有吸收的能力而無須任何直接的教學。他們面臨的不是如何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形成的問題。

他通過活動完成其先前無意識吸收的心理,同時形成有意識的吸收心理。兒童通過吸收逐漸建構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啟示:

「兒童具有一種依靠自己而能夠吸收的心理,這一發現給教育界帶來了一場革命」③,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兒童觀。1.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兒童是具有巨大創作能力的生命,而不是一種弱小的生物。

兒童心理髮展是天賦能力的自然表現,是吸收性心理的作用。重視兒童的自我發展是我們今天教育面臨的挑戰,是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們的幼兒園教育自50年代學習蘇聯以來,形成了教師直接灌輸為主,教師是幼兒一切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教育傳統,長期以來忽視兒童的需要和發展,這與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顯得格格不入。

研究表明我國幼兒教師在教學技能上不輸給任何國家的同行,但在教育觀兒童觀方面確有相當大的差異④。我們的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待兒童的態度依然是說教的、灌輸的和干預的,**在愛護孩子、幫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隱藏著一種不正確的兒童觀,即認為孩子是無知無能的,必須由自己對幼兒進行教導,讓幼兒達到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正是這種輕視幼兒能力、否定幼兒能力的觀點導致了家長和老師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強加給幼兒,用**的標準去要求幼兒.用**的尺度去評價幼兒。

相應地,這種**中心的教育觀使幼兒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壓抑和歪曲,妨礙了兒童內在生命的發展和內在生命力的展現。2.重視兒童的活動。「吸收」是兒童心理成長的主要途徑,兒童不是主要通過**與模仿而成長,他們更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活動與真切的生活經歷而吸收周圍的一切,聽講不能造就一個人,只有實際工作和經驗才能引導一個人走向成熟,**頂多只能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親歷才能達到吸收的效果。

因此,幼兒教育要盡多地採用活動教學的方式。我國幼兒園教學方式在這一點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再強調應考慮兒童的個性特徵,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習得知識。

二、自由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自由教育是蒙臺梭利改革兒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她認為,要建立一種合乎科學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是使兒童獲得自由,使兒童從妨礙其身心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使兒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現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每個兒童的潛能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都能得到自由的發展,這裡的自由是指使人從妨礙其身心和諧發展的障礙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是使兒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現的自由,絕非放任無規則的活動,而真正的紀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之上,當兒童能自由從事活動並按照自己內部需要發展的速度和節奏來行動時,他就會表現出嚴肅認真、遵守秩序長時間集中注意等優秀的品質⑥。

因此,自由與紀律,自由與獨立,自由與意志,個別教育與社會性的發展都是統一的,沒有矛盾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後者才能得到發展。要給兒童自由地銜接條件是兒童的人格發展必須有健全的發展與構成,真正的自由是通過教育的協助,使潛在的力量得到發展。

啟示:1.尊重兒童自由的權利。有資料表明:

目前我國20%至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教育問題,其中1/3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的。當前,我國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教育者們常常將自由與紀律,自由與獨立,自由與意志對立起來,他們常常限制兒童自由活動和自由遊戲⑦。我國幼兒園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少,兒童不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玩、教具,兒童在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教師和家長多方限制的狀況。

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使兒童的天性受到壓抑,難以自然表現,制約了創造力的發展。比如現在仍然有很多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聽話」、「保持安靜」和「守紀律」,而採取一些強制的手段,強迫兒童服從,甚至恐嚇、威脅、懲罰等。有些幼兒園教師為了維持紀律,採取「誰坐得好就給誰發水果,誰坐得不好就不給誰」的手段,結果孩子們「坐好」只是為了得到「水果」,而不是自覺自願的。

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們形成「守紀律」是為了得到利益的思維定勢,那麼,一旦「無利可圖」,「守紀律」的品質也就消失了。在許多幼兒園的美術課堂裡,時時可以聽見老師不停地強調畫什麼,**塗什麼顏色,什麼時候開始畫,還會聽見有的教師在幼兒遊戲前強調:「玩遊戲時要注意,不能發出聲音,哪組表現不好就不要玩了!

」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兒童自由天性的發揮。教師應該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創造寬鬆、自由的生活環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兒童自由活動,應儘量滿足兒童的好動心、好奇心和遊戲心,使兒童真正獲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愛好自由和活動自由,並在自由活動中培養其自覺性、主動性和自制力,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2.自由不等於放任自流。

蒙臺梭利對「自由」進行了界定:「孩子們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應在維護集體利益範圍之內,就其行為方式而言,應具有我們一般所認為的良好教養。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擾他人,有不禮貌或粗野行為,就應加以制止。

」⑧有的教師為了尊重兒童的自由,在幼兒的行為已經影響到正常教育活動的情況下,任由他們隨意而為,不僅影響了教育活動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沒有讓幼兒養成一定的規則意識,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裡需要的是兒童的內在紀律,是一種主動的紀律,形成於兒童的愉快的自由活動中。

三、動作訓練與感覺教育——智慧發展的基礎感覺教育(感覺訓練)在蒙臺梭利的教育體系中佔最重要的地位, 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根據兒童心理髮展的特點所構思和設計的。通過感覺教育, 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概念的知識, 獲得智力的發展和提高, 以及獲得適應生活環境的基本能力⑨。她認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兒童的注意、比較、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兒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準確、精練。

在蒙臺梭利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各種感覺特別敏感,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後不僅難以彌補,而且還會使其整個精神發展受到損傷,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官教育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她認為,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人的智力高低與教育有較大關係,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並及時採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⑩。

蒙特梭瑞的感覺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感官的訓練。啟示:1.給孩子親自動作與感覺的機會。

動作訓練、感覺訓練是開發智力的基礎,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有獨到作用。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兒童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當今的孩子,常被戲稱為「小皇帝」,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入園時自己不會吃飯、不會穿衣的大有人在,孩子在聯絡爬時家長又「及時」把他們抱在懷裡怕摔著,這些行為都在極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的感覺的機會,容易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這也是如今感覺統合訓練越辦越火的一個原因。

2.提供豐富而有秩序的教具。蒙氏的感覺教具強調除了美觀,色彩、形狀均應協調適中,還應盡其所能使兒童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手眼協調,動作靈活,促進其智力的發展。教具的系統效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從人類個體的學習方式來看,通過自身的體驗而獲得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也更容易內化。因此,改變目前幼兒園教學中的「教條式、小學化」等做法,為兒童增加更多的與物品材料的操作機會則對其智力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經過實踐證實,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給教育界給人類留下了寶貴財富,蒙臺梭利教育法作為一種較先進的幼教模式,對當今世界各國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對我國幼教界同樣是巨大的。

其整套的教育方案於94年在中國幼教界開始流行,至今十分盛行。我們應該通過對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正確解讀,認識和吸取其對我國幼教有指導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時承認其方法本身的侷限性以及運用中的文化障礙,找到將其本土化的途徑。

蒙臺梭利對我國的幼兒教育有什麼啟示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蒙臺梭利幼兒園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1、教孩子學會思考

目前,我國很多幼兒園教育存在小學化的弊端。為提高學習成績,在幼兒園時期,向孩子大量灌輸小學知識。蒙臺梭利曾說:

「現在很多的幼兒園和學校都是有罪的,他們不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屈服於那些沒有想象力的課程。」即老師規定了一切,孩子們機械的學習規定的內容。因此結合蒙臺梭利的教育觀點,在孩子早期性格形成時期,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合理的學習框架應當是建立在未來的學習基礎之上,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探索學習內容的更深層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更加樂於思考、善於思考。

2、設定「工作」區域

通過在普通幼兒園中的觀察,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們遊戲過後,玩具隨處亂扔,毫無秩序,需要老師安排整理。而在蒙氏教育中,設有專門區域擺放教學裝置及用具,教師在專門的教室進行教學指導,孩子們需要知道裝置和用具的存放位置。遊戲過後,孩子們能夠將其放回原處。

這種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愛惜和維護工作材料。

3、在「做」中學

幼兒園小學化體現在多個方面,特別是在上課時,許多教師只用語言講授,孩子很難理解和接受一段冗長的說明。因此教師講課時,應該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並且結合教具的使用,孩子會更容易理解教授的內容。在我們看來比較簡單的操作,對三歲的孩子而言會很難理解,所以我們對孩子的錯誤要有耐心,不要強加干預,儘量讓孩子獨立發現,實際動手操作。

4、有吸引力的心靈

蒙臺梭利強調兒童內在的敏感性,這種敏感性提供了最初的動力和能量,孩子們選擇和感知到的各種印象被整理、排列起來為這種力量服務,使力量創造性的發展。這種自發的力量非常強大,很值得**尊重並給予幫助。蒙臺梭利把這種力量稱為「有吸引力的心靈」或「吸收性心智」。

孩子在吸收性心智下學習,速度快,效率高。兒童就是因為有了這種能力才會從無到有的奠定智力基礎。

5、抓住 「關鍵期」

蒙臺梭利根據對嬰兒的敏感期的觀察,歸納出兒童的九大敏感期:語言敏感期(0-6歲)、秩序敏感期(2-4歲)、感官敏感期(0-6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動作敏感期(0-6歲)、社會規範敏感期(2.

5-6歲)、書寫敏感期(3.5-4.5歲)、閱讀敏感期(3.

5-4.5歲)、文化敏感期(6-9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兒童對不同事物和活動會特別敏感或產生特殊的興趣愛好,主動觀察與模仿,學習輕鬆有效。

這個階段便是最佳教育時期,但是這種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因此幼兒教育應抓住 「關鍵期」,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

6、生命自然發展觀

「為了避免成為孩子正常發展的阻力,大人們一定要保持順應的態度,決不能不合時宜的干預孩子。我們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免造成破壞產生負面影響,切忌做出創舉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所以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而不需要他們的灌輸,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不需要他們的干預和支配。

就教育的立場來說,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環境,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任其自由選擇,保障孩子不受干擾,使生命能自然健康的發展。

二、蒙氏教育法存在的侷限性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但它並不是完美的,有些觀點甚至是錯誤的, 因為它畢竟脫胎於智障兒童的訓練方案。

1、關於感覺和動作的練習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中心內容是感覺和動作的練習。 心理的活動必須與身體的動作相聯絡,並依賴於它。她精心設計了相應的教具。

但蒙臺梭利的感覺訓練是孤立的,只注重兒童對物體個別屬性的反映, 忽視對整體的認識,訓練方法機械、呆板、枯燥。

2、關於教育科學實驗

蒙臺梭利試圖利用教育實驗,尋求科學的教育方法以促進兒童發展,但在她的實驗說明中常常以個別兒童的表現或偶然的情況作為根據。至於對兒童言語的產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出現及社會品質的形成等,她沒有做實事求是的分析,統一解釋為突然的爆發,這就把兒童的發展和生物進化中的突變相提並論了。

3、關於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係問題

蒙臺梭利從發展的觀點看待兒童,認為兒童的心理是一個能動的整體, 能夠積極地從環境中吸取各種印象,獲得經驗,得到發展,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她又認為兒童的各種潛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否定生物因素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發展中的作用, 從實質上看, 她是一個遺傳決定論者。此外,蒙臺梭利主張不教的教育,把教師的幫助看作是侵犯兒童的自由,這就否定了教師在兒童個性形成中應起的重要作用。

總之,由於蒙臺梭利身上同時並存著宗教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對自然科學的信仰,因此在她的教育體系中出現了不少矛盾,使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不能自圓其說。自我國的蒙氏幼兒教育中,我們應該充分

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主要教育思想 一 推崇遺傳,重視引導兒童的自發衝動 蒙臺梭利十分重視人的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 兒童的 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力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的規律中發展起來的 對內在力量的推崇,必然把外界影響置於隸屬地位。環境無疑在生命的現象中是第二位的因素,...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點,蒙氏教育的優缺點

三 蒙氏教育的缺點而蒙氏教育的缺點,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教育在中國沒有全面的推廣下去,所以家庭沒有起到有效的配合作用。並且如今我國的大部分學校還是採取傳統的那種教育方式,這就和蒙氏教育相違背了,那麼自然的不能適應傳統的潮流。一 蒙氏教育的優點 1 通過蒙特梭利的教育,孩子在幾何圖形和數學思維上都很有優勢...

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的影響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 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 死讀書 讀死書 讀書死 的傳統舊教育 有了生活教育,就能 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 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 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