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下短記》讀後感,《牆下短記》讀後感150字

2021-03-19 18:20:22 字數 4763 閱讀 2009

1樓:八月桂花芳自香

史鐵生走了,他在《牆下筆記》中寫的牆,雖然已經不是現實生活中有形可感的牆壁,還是有著豐富的形而上的多種含義,它熔鑄了作者的生命體悟和理性思索。它伴隨著作者走出了一段踏實沉重的生命之旅。

史鐵生是一個殘疾人。在他下鄉插隊務農的時候,活蹦亂跳的他突然癱瘓了。他覺得他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他選擇了死。

幾次自殺都是他母親把他救了下來。儘管活了下來,他認為他已經不是原來的史鐵生了,經過生命的蛻變他升騰了。因為生命的侷限才激發了對生命本身的思索,靈魂在生命的終極處撞擊,他感到了牆的存在,有具體的牆到人心之牆到無形的牆——生命之牆。

牆下短記讀後感700

2樓:邦聯中華

史鐵生走了,他在《牆下筆記》中寫的牆,雖然已經不是現實生活中有形可感的牆壁,還是有著豐富的形而上的多種含義,它熔鑄了作者的生命體悟和理性思索。它伴隨著作者走出了一段踏實沉重的生命之旅。

史鐵生是一個殘疾人。在他下鄉插隊務農的時候,活蹦亂跳的他突然癱瘓了。他覺得他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他選擇了死。

幾次自殺都是他母親把他救了下來。儘管活了下來,他認為他已經不是原來的史鐵生了,經過生命的蛻變他升騰了。因為生命的侷限才激發了對生命本身的思索,靈魂在生命的終極處撞擊,他感到了牆的存在,有具體的牆到人心之牆到無形的牆——生命之牆

牆下短記概括45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史鐵生走了,他在《牆下筆記》中寫的牆,雖然已經不是現實生活中有形可感的牆壁,還是有著豐富的形而上的多種含義,它熔鑄了作者的生命體悟和理性思索。它伴隨著作者走出了一段踏實沉重的生命之旅。

史鐵生是一個殘疾人。在他下鄉插隊務農的時候,活蹦亂跳的他突然癱瘓了。他覺得他被這個世界拋棄了,他選擇了死。

幾次自殺都是他母親把他救了下來。儘管活了下來,他認為他已經不是原來的史鐵生了,經過生命的蛻變他升騰了。因為生命的侷限才激發了對生命本身的思索,靈魂在生命的終極處撞擊,他感到了牆的存在,有具體的牆到人心之牆到無形的牆——生命之牆。

具體的牆

在《牆下筆記》中,史鐵生這樣描述他對牆產生的第一種印象:碎磚頭壘的,風可以吹落磚縫間的細土。那牆很長,至少在一個少年看來是很長,很長了之後拐了彎,拐進一條更窄的小巷裡去。

「我獨自回家,貼近牆根走。牆根很長,很長而且荒涼……」他的記憶在這裡出了誤差,其實他記憶中最早的一堵牆是他在兩歲半的時候,他奶奶牽著他的手,走出城外,他一路哭,一路哭,忽然,眼前出現了一道灰色的磚牆,牆外房屋零亂,荒疏淒涼,沿著灰牆走了好一會兒,進了大門,門內豁然開朗,大片大片的樹林,小路蜿蜒其間,灰喜鵲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細密如煙的樹枝後面,夕陽正染紅了教堂的頂尖。每當回憶起這道灰牆,史鐵生的心中會飄飄渺渺地聽到教堂晚祈禱的鐘聲。

可見,最初他對牆的印象神聖而又美好,給他帶來美好的還有北京城東北角的城牆,少年史鐵生和同學們經常爬到城牆上去玩。城牆殘敗不堪,有時還會塌方,塌下來的城磚和黃土砸死過人。但孩子們還是偷偷地去,鑽進千瘡百孔的牆洞,洞很多,有的還挺大,黑咕隆咚地爬呀爬,一會兒竟然到了城牆頂。

然後,吶喊著衝下城牆,踏起黃塵滿天,在荒草沒人的牆角下打滾。那時的牆,帶給史鐵生多少童年的快樂。

後來才是《牆下短記》中的那堵很長很長的牆,那堵牆使他永遠忘不了童年失去的友誼。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愈發知道那友誼的珍貴。再後來就是他在文中提到的荒廢的古園中的那一面牆,那座古園就是地壇公園,那時他已經殘廢了。

每天早上,在母親憂心忡忡的注視中,他推著輪椅,失魂落魄地移到牆跟前,四處無人,寂寥幽靜,他覺得寂靜的自己和寂靜的牆之間,膨脹著冤屈:老天為什麼對他如此不公正,即使一定要讓他殘廢,也可以生下來就殘廢,可老天卻在他剛剛享受了健全人的快樂之後,突然把他拋進了無底的深淵。於是他用拳頭打牆,用石頭砸牆,圍牆殘敗但依然堅固,至少比史鐵生堅固。

人是多麼脆弱的生物,他轉而向牆祈求,對牆落淚,雙手合十,出聲地把自己創造的禱詞向牆唸誦,求他還給他雙腿,要麼讓他死。然而那實實在在的牆無聲的矗立著,並不過問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再後來,46歲時,史鐵生搖著輪椅回到了他的老家,河北涿州。他的輪椅搖過了縣城殘斷的城牆,搖過了接近坍塌的古塔,搖過了寺廟後那條僻靜的小街,搖過了拒馬河上的石橋,來到史家的舊宅。他沒想到史家的舊宅竟錯錯落落地幾乎鋪開了一條街,但是斑駁不堪,年久失修了。

倒是母親的孃家,座落在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陳舊的瓦房外面,圍了一圈簡陋的黃土矮牆(據說當年是青磚的圍牆)。夕陽下,那矮牆尤其顯得寂寞、黯然,甚至頹唐,然而這矮牆,勾起了史鐵生對母親的多少思念,他彷彿聽到了19歲的母親出嫁時的嗩吶聲,一路風塵雨雪,如今才聽出它的哀婉和蒼涼;他彷彿看到19歲的母親走出矮牆,在綠柳如煙的河岸上的老槐樹下讀詩。可是,母親在49歲那年突然去世了,那年妹妹13歲,史鐵生坐在輪椅裡,連一條謀生的路還沒找到。

人生也許就是如此,讓你走過一堵堵牆,由牆出發,又回到牆。

人心之牆

長期的面壁,人的思維很容易走向形而上,而一個殘疾人對生命的體悟,對人性的思索,顯然會跟常人不同。殘缺使人的構想比一般人更離奇,甚至荒誕。他們經常生活在「天人和一」的境界裡。

在他們的世界,花鳥風雲比人類更容易溝通,這使他們寧願抱殘守缺而不願與正常人相處。人類太虛偽了,互相算計,互相傾軋,還美名其曰『「競爭」。所以史鐵生在《牆下短記》中說「……肚皮和眼皮都是牆,假笑和偽哭都是牆,祕密是不盡的牆……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牆,我們都在牆裡,沒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地到光天化日下去做。

」這就是史鐵生筆下的人心之牆,這堵牆從幼兒時就橫亙在他的稚嫩的心靈上。那時他在一所民辦的幼兒園裡,只有兩個「老姑娘」阿姨,整天忙碌著慌張著,還是管不好這群孩子。其實孩子中早就有強者做大王,每天指誰誰是叛徒,誰誰是俘虜,俘虜可以去阿諛、諂媚、表示效忠,比成年人來得更直率。

可是叛徒是一定要受到懲罰的,被敲腦蹦兒,或由兩個人壓著「遊街示眾」,一路上不知被誰揪一把頭髮,擰一下耳朵。人性在這裡暴露無遺,摧殘同類是最令人興奮的。而那被摧殘的五六歲的孩子,肉體的疼痛已經居於其次了,最可怕的是徹底的無望、無助,強烈感受到被所有人拋棄的那種絕望,嚴酷地從白晝吹入你的夢鄉,細密無聲地纏著你,無從逃脫,無處訴告,不知其由來,就象莫測的命運。

史鐵生害怕早晨,害怕去幼兒園,這種內心的發抖,延續了他的一生,一想到人與人之間的可怕的遊戲,即使響晴白日他也覺得鬼魅徘徊。

這時候,我們恍然大悟,為什麼殘疾人有千千萬萬,而史鐵生只有一個。他的內心一直被摧殘著,被心的牆封閉著,直到他的肉體也殘了,他內心的牆轟然倒塌。這堵牆之所以那麼厚,不僅因為那個時代,那個幼兒園,還因為他的家族。

他史家有一條街的房子,史家人不是凡人,他姥爺更不是凡人。他姥爺有一妻一妾,家裡一直瞞著史鐵生,他姥爺是國民黨,大舅是共產黨(幾十年只回過一次),這種複雜的家庭背景,讓史鐵生家族所有的人說話的聲音都壓低,說話的內容全是斷斷續續的。母親躲閃的眼光和言談中的警惕,奶奶救援似的打岔,父親無奈的謊話,使血脈相連的一家人之間都隔著一層一層的牆。

沉默、猶疑、驚慌把史鐵生團團圍住,他從小就被困在莫名的威脅和危險築起的牆圍中,他隱約感覺到的只有虛渺,但他象許多懂事的中國孩子一樣,從不問起,因為虛渺並不是無,任何事物因言說而存在,不過言說可以是沉默,沉默可以藏匿一切。

人心的牆,使史鐵生煉就了一種穿牆而過的洞察力,他的記憶尖銳地穿透時空,他的記憶常常與現實重疊,其他官感的敏銳彌補了他的生理缺陷,他純淨的眼裡沒有砂子,穿過扭曲事物本質的所謂真實,直達造物主顯現的真相。

無形的牆

意義是無形的,史鐵生意識裡它是牆;夢是無形的,史鐵生認為它是牆;命運是無形的,史鐵生深深體會到它是不可逾越的牆。

在《牆下短記》裡,史鐵生用大量的篇幅來談意義,「意義的原因可能是意義的本身」。幹嘛要有意義?幹嘛要有生命?

幹嘛要有存在?幹嘛要有「有」?他回答不了自己的提問,他只有承認,你可以逃開某種意義,但你逃不開意義,就像你可以逃開一次旅行,但你逃不開生命之旅。

你不是這種意義,就是那種意義。對此,我深有同感。

就拿西西弗的神話來說,諸神認為,處罰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石頭由於自身的重量滾下山去,西西弗再一次把石頭推上山。年年月月,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無意義了,所以這是最嚴厲的懲罰。然而,你逃開了希望和效益的意義,卻逃不開人生不在結果而在過程這個意義。

因此,西西弗完全可以在快樂中勞動,造成西西弗清醒意識的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勝利。可見沒有不透風的牆,「意義」真是無形的牆。

史鐵生認為夢也是無形的牆。在《牆下短記》中他記下眾多的夢中的一個:他掉進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聲只是在井壁上嗡嗡碰撞而已,沒有人能聽見,井口上的風中也仍是寂靜的冤屈。

喊醒了,看看還活著,喊聲並沒有驚動誰,並不能驚動什麼,牆上有青潤和乾枯的苔鮮……無端冒出這麼一堵牆,井壁是封閉的筒狀的牆,這是史鐵生自己築起的心靈的圍牆。在這牆下,他還見過一位神祕的老人,盤腿坐在牆下的石凳上,黑衣白髮,有點玄虛,一縷悠沉的竹蕭聲遠遠傳來,若斷若續並不高亢。四周是雪地,月光朦朧,殘疾車的輪子吱吱唧唧地軋著雪路記憶總把這個老人搬到這堵牆下,這是不是史鐵生搬來的救世主?

單獨一個人,他真的無法確認世界到底是晦澀,還是清晰的?是合乎理性的,還是不可理喻的,是和諧一致的,還是**矛盾的,命運之牆是可以逾越的,還是不可以的?

命運之牆是無形的,它冰冷地橫亙在那裡,阻擋著一個青年通往幸福的人生之路,他遵循它的規律,一副天不變的架勢。簫聲和神祕老人引領著史鐵生,讓他領悟了「接受」的積極含義,接受限制,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牆的存在。不再恐懼,不再逃避,不是強言不悔,而是清醒地從命。

有一回陳村對他說,「人是一點點死去的」,史鐵生漫不經心的聽著,對於生和死,他已經想得太多太多了,多到不在意了。他把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看作是對待生命的最恰當的態度,他甚至盼望能夠站到「死」中,去看活的生命。雖然史鐵生的軀體早已被固定在輪椅中,但他的魂魄常常在黑夜出行,脫離開殘廢的軀殼,脫離白晝的虛偽,脫離實際,去串聯夜的訊息,去探望被忽略了的心情。

這就是他的寫作,「那才是寫作啊」他說,他一心向往這樣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魄由衷的所在。

是啊,在魯迅那裡我們讀到了犀利,在張愛玲那裡我們讀到了精緻,在餘秋雨那裡我們讀到了華麗,在史鐵生這裡我們讀到了無形。

昆蟲記讀後感,昆蟲記 讀後感

神氣的昆蟲世界 讀 昆蟲記 有感 昆蟲記 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 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昆蟲記 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昆蟲記 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

菜鳥成長記讀後感,菜鳥成長記讀後感1500字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 的 感 是因 讀 而引起的。讀 是 感 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 感 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 要弄清它的論點 見解和主張 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600字

第一篇當我鄭重地翻過最後一頁,合上這位被譽為 英國 之父 的丹尼爾 笛福在59歲高齡寫的著作 魯濱遜漂流記 讀完了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後,我滿眶的熱淚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書中的主人公在荒蕪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28年,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啊!可見他是何等的勇敢。這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