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孟子的主張是什麼,孟子的有關人性的哲學主張是什麼?

2021-05-28 20:21:03 字數 4956 閱讀 2603

1樓:匿名使用者

性善論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無善,水無有不下

2樓:小菌子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歷來是學術界的共識。

3樓:惜清

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4樓:文代桃汗可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

孟子的有關人性的哲學主張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歷來是學術界的共識。

孟子所處的時代,人性問題已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出現了立論各異的學說。據《孟子·告子下》載,當時已有「性有善有不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各種不同的說法。孟子之後還有荀子的「性惡論」,商鞅和韓非的人性「好利惡害」說(《商君書·錯法》、《韓非子·難二》)等觀點。

這些人性學說基本上都是以人的「食色」等自然生理屬性來定義人性的。唯有孟子的人性論獨樹一幟:他對人的自然生理屬性和社會道德屬性作了嚴格區分,認為前者只是「性」,後者才是「人性」,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學說。

孟子是在人與動物的比較中界定「性」與「人性」的。他所說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孟子·離婁下》,以下引《孟子》語只注篇名),包括「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他認為,凡是人,不管怎樣,總有此「四心」;無此「四心」就不能算作人。

(《告子上》、《公孫丑上》)可見,「四心」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之所在,亦即人性的具體內容。

人除了具有異於動物的「四心」之外,還有與動物相同之處,對此,孟子並不否認。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離婁下》),言外之意,人之同於禽獸者必定不少。但他並不把這些看作人的本質屬性,因而也不認為它屬於「人性」,只稱之為「性」: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盡心下》)他所說的「性」顯然就是人的感官和肢體的生理欲求,即人同於動物的自然屬性;而「人性」,則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道德屬性,集中表現為能夠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仁義禮智等善德。為顯示這兩者的不同,孟子指稱「人性」時,通常總在「性」之前加上「君子」、「其」等限定語,以免與表明人的「食色」等生理欲求的「性」相混淆,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盡心下》)

孟子對人的道德屬性和自然屬性,即他所謂的「人性」與「性」,是有著嚴格區分的。他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滕文公上》)一味滿足人的自然屬性(即「性」)而不進行道德教化,人就會變得同禽獸相差無幾,足見作為人的生理欲求的「性」為陷人於不仁不義的罪惡之源。所以,一提到「性」和「欲」,他就告誡人們要「忍」、要「寡」(《滕文公上》、《盡心下》);而一談起「人性」或「四心」時,則視為「善端」並讚美備至,極力主張要「養」、要「存」、要「擴充」。(《盡心上》、《公孫丑上》)可見,「性」和「人性」在孟子心目中是涇渭分明、不容混淆的。

他所主張的實際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對於表明人的自然欲求的「性」,在他看來不僅不善,甚至可以說是「性惡」了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6樓:醉意撩人殤

孟子的思想主張: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7樓:喜腦弓子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8樓:sky起來吧來吧

1、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

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2、仁政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3、哲學思想: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9樓:喵喵喵

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論。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繼孔子以六藝授徒,但其尤注重引申《詩》、《書》之義為己用,孟子云: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譯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以意逆志」,讀詩必須附帶自己的思考而領會其意,在某種程度上,以詩說理本就是借古言為己用。

孟子讀《書》之態度亦如此。故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詩》、《書》,這既是繼承了孔子以述為作的傳統,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懷疑主義精神。

孟子雖以繼承孔子之業為己任,但在對待傳統之態度上,亦存在一定差別。孔子對周公之制是明確擁護的,而孟子言及制度,多是借傳統之名,發揮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論。

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當孟子之時,郡縣制已誕生,各國以武力相兼併,恢復到周初之制絕無可能,惟能取其精神而已。

孟子雖口頭擁護周之制度,但其在政治、經濟上的觀點則與傳統大不相同。根據傳統的觀點,一切政治、經濟上的制度,皆是為統治階級所設。依孟子之觀點,則一切皆為民設,這一切皆為民設的觀點,是孟子政治及社會思想的根本。

10樓:阿沾

孟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11樓:碧魯櫻花卑佩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12樓:萬物凋零時遇見

「生與義不可兼得。我有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張「仁」;孟子主張民貴君輕;孟子主張信善論;孟子主張反對不義的戰爭;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生平及《孟子》主張思想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孟子鄒國人 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 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分別是什麼,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他們對於人的善性有不同的說法。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在孟子與荀子學說中,人性論都是他們各自思想體系的基礎,同樣是人性論,荀子與孟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當我們仔細研讀他們關於人性問題的表述,發現雖然結論不同,但在邏輯上並不相背,而且在理論使命上也是大...

《孟子 告子》的作者,《孟子,告子上》的內容是什麼?

既符合不符合德國還過分 zhgshg 孟子,告子上 的內容是什麼?告子曰 性猶杞柳也 義猶桮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告子說 人的本性好比杞柳,義好比杯盤 使人性變得仁義,就像把杞柳做成杯盤。孟子,告子上 的譯文 孟子曰 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