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並比較異同

2021-05-16 00:42:53 字數 4854 閱讀 9277

1樓:暮紫淺淺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

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1)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2)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3)荀子

①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孟子的人性論和荀子的人性論的異同

2樓:小月霞子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論的不同之處 首先,孟子和荀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任何思想都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應,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周朝的奴隸制已經基本不復存在,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商鞅主張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戰爭,從而建立起**集權的封建**國家。孟子反對商鞅等人的觀點,主張實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揚天賦道德的「性善」論,從而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論基礎;荀子所處的時代則是戰國後期, 當時的封建地主階級已經不能單靠「仁政」來維護其統治,統治者迫切的需要加強法制。

王先謙先生曾在《荀子解集》的序中說「餘謂性惡之說,非荀子本意也。……餘因以悲荀子遭世大亂,民胥泯棼,感激而出此 也。 」[4]3 其次,孟子和荀子對「性」立論的出發點不同。

孟子對「性」的定義,體現在《孟子·告子》一章孟子與告子關於人性的辯論中。告子把「生之謂性」當做其人性立論的基礎,他把性看成是一種傳統的自然屬性。孟子則不同意告子的觀點, 他說: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2]197 孟子 把「性」分為兩種,一種屬於人的本能的「性」;另一種屬於人的道德的「性」。他說: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 也。」[2]263孟子沒有完全否認「生之謂性」,只是認為單從「生 之謂性」的角度來談人性未免太過膚淺,所以他把味、色、聲、臭這些本能的「性」歸結為其中「有命焉」。在孟子看來,人與動物單從生理功能上看,區別並不大,人性與動物之性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道德性,即人的第二種「性」;荀子則對孟子的觀點持否定態度,荀子針對孟子所說提出的「人之學 者,其性善。

」[3]355 說:「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 人之性、偽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儀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3]355 荀子在這裡首先明確「性」指 的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不能學習不能效仿的。接著闡明性、 偽之分,並提出判斷二者的標準,人身上那種不能學習、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東西,叫本性;人可以學會、可以通過努力實踐做到的,叫做為。荀子批判孟子將仁義禮智這些具有社會屬性的道德性歸結到人的本性之中,認為這是沒有辨別性、偽之分。

第三,孟子和荀子人性論的具體內容不同。孟子認為,考察人性必須從道德層面出發才能真正的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而每個人都是先天具有道德心的。他說: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2]59 孟子在 這裡舉例說人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將要跌到井裡去,都會產生一種驚懼、 同情的心情,人們這種心情的產生是沒有任何主觀目的的。孟子通過這種對於人心理的分析從而得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觀點。

所謂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 孟子認為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不具備它,就不能稱其為人。孟子在舉例論證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後,進而引申出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認為這些是仁義理智之端。同時, 孟子也意識到,舉小孩將入於井之例,來說明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無法說明「善」的普遍性。

孟子為了進一步說明人性本來就善良,藉助天道,把「性善」提升到不需要證明的高度。「《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民 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2]200 孟子以孔子對詩經「知道」的評 價來說明仁義禮智這些道德是原本就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天德,用天賦道德來解釋人性本善。他把仁義禮智這些善,認為是人天生就有的,同時刻意迴避討論先天之惡的可能性,孟子的人性論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天賦「性善」論;荀子不同意孟子的這種天賦「性善」論,他說: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 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異同 簡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觀的異同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思想主張

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孔子死後,其言論被編纂成《論語》一書.)

孟子 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荀子 ①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簡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孟子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說:

「民為貴」,「君為輕」。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並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孟子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一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國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

他認為星墜日食,颳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力量的加強。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何異同

4樓:暴走少男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1、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2、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

3、荀子在天人關係上,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繼承並深入討論了儒家「禮」的思想。他說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擴充套件資料:

一、孔子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

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

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二、孟子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三、荀子思想: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古代可以稱」子「的人都有哪些比如孔子,孟子,荀子

古代對人的尊稱 稱老師或稱有道德 有學問的人 孔 先秦諸 古代可以稱 子 的人都有哪些 管晏子 曾子 籲子 惠子 孫子 慎子 屍子 淮南子 老萊子 接子 尉繚子 微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老子 墨子 莊子 朱子 孫子 鬼谷子 思子 楊子 列子 告子 公孫龍子 差不多就是諸子百家裡的吧,後面加上...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分別是什麼,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他們對於人的善性有不同的說法。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在孟子與荀子學說中,人性論都是他們各自思想體系的基礎,同樣是人性論,荀子與孟子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當我們仔細研讀他們關於人性問題的表述,發現雖然結論不同,但在邏輯上並不相背,而且在理論使命上也是大...

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

1 孔子及其的思想主張 1 孔子,春秋末年人,是儒家學派的創立者,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回基礎,被後世 答稱為聖人 2 其思想主張有 1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人 克已復禮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主張 為政以德 節用而愛人 3他的 仁 和 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4教育思想比較進步,主張 有教無類 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