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2021-05-27 18:21:31 字數 5844 閱讀 4955

1樓:du知道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育的和諧發展。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這句話就點明瞭德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中教育者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了德育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後,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德育。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外,還要善於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內容,選好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講究德育時分寸的適度,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這樣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一、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是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於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薰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醜、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讚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

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越性,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說教,也不能人為地撥高,因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並不等同於政治課程中的思想教育。

要避免在教學實踐中走極端: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一味強調思想教育。要寓教於情,寓教於理,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鬨笑,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於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古井》時讓學生學習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薰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深刻道理。

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係。

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還要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決定的,是社會、國家賦與的我們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花時不宜過多,要點到為止,不能影響語文教學。

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出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的關係,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語文教學畢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產品。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

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才不至於喧賓奪主、流於形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的主題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緻。正確的做法是: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通過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髮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要教學作者是如何選擇材料來體現、突出中朝兩國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產國際主義情誼的,,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尋找關於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為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從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於進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讀課文時滲透德育教育

教材編排者選的這些課文都是有原因的,從各個角度進行選材,達到各種育人的目的。而教師就是在分析這些課文的過程中,根據其內容和特點,掌握適當時機,靈活地進行德育教育,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從學習古詩中滲透德育

詩歌自古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詩歌更是千百年來塑造炎黃子孫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瞭解我國博大精深的詩文化,古詩語言簡練精闢,每一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通過讀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積累古詩,來沐浴學生的心靈。

2、反覆誦讀,悟出情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指的是通過反覆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只有把課文讀通、讀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讀的方式很多種在把課文讀熟的前提下可以採用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課文內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分析詞句領會內涵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從而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的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比如在語文實踐性作業設定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農民種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長過程中除草、打藥的調查報告,簡單的一個作業,由學生向家長諮詢,然後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種花生的整個過程,從而瞭解到父母的辛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德育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在小學教育中應該重視德育,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上才更加有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

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學生接受,才能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因為, 如今的孩子,要麼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優越,深得父輩的寵愛,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與奉獻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麼知識面廣、生活經驗豐富、叛逆心強、容易與教師唱反調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到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不能結合課文內容適時開展德育工作,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的心靈淨化的過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麼直接,它是蘊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之中的,是在對文章開展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知的。它與教師的發現、挖掘、利用、引導有著密切的關係,與學生的學習、感悟、體驗與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與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有著密切的關係。要真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教材編排體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捉摸透學生,著眼於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活動中去,將品德培養與語文知識訓練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教材中刻化的一個個鮮明的形象,講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例,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與薰陶,在語文素養提高的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再聯絡實際,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

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係,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

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藉此,啟發學生: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咖、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

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瞭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準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去,讓學生明白:

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裡。

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絡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絡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語言積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發散

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呂淑湘先生說 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課外閱讀。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發散 語文教學過程是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和對學生進行啟智思維的過程,也是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迴圈往復,思想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過程.在語文教學 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

隨著當前教育制bai 度改革的不斷深du入和發展,越zhi來越多的學校dao開始重視對學生進行回德育教育。答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實施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其教育的重點,因而德育教育是能夠體現高中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的要求得知,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 語文課程標準 中明確指出 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感情 社專 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屬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逐步養成實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