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2021-05-10 17:00:21 字數 5384 閱讀 1851

1樓:子行鬃

所謂估算,是指在計算、測量中無法或沒必要進行精確計算和判斷時所採用的大致推測。就其作用而言,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估算的次數遠比精確計算的次數多。可見,估算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因此,小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改革中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加強估算,淡化筆算,引入機算」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在明確要求發展學生的數感的同時,也強調了對估算的要求。即「能估算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數感得到發展的同時,提高學生估算過程的實效性,讓估算過程體現策略性,並使學生在過程中感受蘊藏其中的思想方法,從而真正提高估算能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轉變思想,感受估算價值要提高小學生的估算意識,首先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切實重視估算,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情境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並體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變「不願估算」為「喜歡估算」。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

2樓:匿名使用者

估算是根據基本的算理及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知識與經驗,對事物的數量或結果作出的大概推斷,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種近似的口算,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加強估算教學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是國際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強化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強化估算意識,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做啟發學生運用估算的有心人,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將估算與現實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絡起來,逐步滲透強化,讓學生在心理體驗中感受這一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主動探索估算的方法,增強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興趣。

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以後,可讓學生嘗試估算某個出操方陣的學生人數有多少,家中住房的實用面積大約有多大;學習千克的認識以後,可讓學生嘗試估算日常生活中有關物品質量;學習毫米的認識以後,可讓學生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等等,讓學生感受估算的樂趣,並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現估算應用的價值。

二、結合計算訓練,形成估算習慣

估算作為一種計算方法,是學生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個人隨時都有可能用上估計數量進行估算,所以有必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而口算和筆算恰恰為估算提供充分的「素材」,教師要不失時機結合口算、筆算訓練估算,估算反過來又促進口、筆算的熟練化。

因此,訓練時,不論是先估算後計算,還是先計算後估算檢驗,都應如實記錄估算與計算的結果,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出入,以不斷改進估算技巧。如估算51×2.04,將51看作50,2.

04看作2,就會發現50×2=100,原式結果要比100大;再如9+99+999+9999=?具有估算習慣的學生則在頭腦中對資料稍作變化,幾乎會脫口說出結果。當然要想學生有這樣的能力,就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對自己計算的結果進行估算,從而形成良好習慣。

三、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

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估算內容,引導學生在審題、解題、驗證中掌握一些估算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估算速度、檢查計算結果算得對不對,而且也是提高估算技能的重要途徑。

1.教給學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如:近似法、觀察法等。

近似法是估算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即四捨五入(也可根據實際具體情況)取數的近似值,再計算結果。如計算:1137+5044-3169,用省略最高位後面的尾數取它們的近似數,再把近似數相加減,求出估算值,即:

1137+5044-3169≈1千+5千-3千=3千,所以原式的值應在3千左右。

觀察法,即觀察算式、資料、圖形的特點,從整體或區域性對結果進行分析或審查判斷出結論。如一條曲線把一個長方形分為甲、乙兩部分,明顯可以看出甲的面積大於乙的面積;再讓學生比較甲、乙兩部分的周長,學生往往會憑感覺,馬上得出甲的周長大於乙的周長,而仔細觀察分析就知甲、乙兩部分的周長相等。

2. 倡導運用不同的估算方法。由於估算的結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許有誤差。

這就為體現不同的估算方法,鍛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了空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常規,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只要在合理誤差的範圍內,能迅速口算、估出答案,均應予以肯定。估算提倡以快、靈為原則,在合理誤差的範圍內不拘一格地思考,標準答案應提供一個誤差範圍,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數。

3. 靈活運用估算方法。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後,在解決現實問題中還要靈活選取恰當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使估算的結果更具合理性與現實性。

如:四年級學生秋遊,每套門票49元,一共需104套票,應準備多少錢買票?列式為:

49×104,估算一:49≈50,104≈100,50×100=5000,應準備5000元;估算二:49≈50,104≈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

解題後應引導學生思考:誰估算更好些,為什麼?儘管估算方法一是按「四捨五入」法進行的正確計算,但實際現實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104看作110更合理些、更符合實際。

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在解決現實問題時運用估算,要從實際出發。

總之,加強估算是新課程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改革提出的一項要求,教師要把估算教學適時地體現於課堂教學之中,以提高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拓寬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去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3樓:匿名使用者

估算是根據基本的算理及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知識與經驗,對事物的數量或結果作出的大概推斷,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種近似的口算,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

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優越性。

小學生每天都接觸到數學,但由於受以往數學精確性、嚴謹性的影響,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極為薄弱。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估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景,讓學生正確認識並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例如:

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別看成與其接近的整十數,列式方法:

30+40+20=90(元),所以媽媽帶的錢夠。再例如:學校組織987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8元,帶8000元錢夠不夠?

在此例中適當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帶的錢夠。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用估算方法去解決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開展遊戲,激發學生估算興趣。

估算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要讓估算意識真正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創設情景,還可以開展一些數學遊戲。例如:在二年級教材中,學生認識了千克和克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估重比賽。

我挑選了一些物品,水果、雞蛋、魚等等。讓學生依次掂量這些物品,寫下這些物品的重量,最後我和學生一起稱出這些物品的重量,看誰估計的重量最接近實際重量,誰就被評為「估重小能手」。經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估算的信心。

激發學生對估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結合教學,滲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測,而是一種有根據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將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近似估演算法。可以把兩個數估成整

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或範圍。如227+382=?的計算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先估算,得出兩種估算結果:

一種是200+400=600;一種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確定和在600-610之間,當學生精算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從而判斷結果是否正確,提高了正確率。

2、聯絡實際估演算法。讓學生記住人數,動物的只數、數的棵樹、乘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發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過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學生用了錯誤的方法:

300÷15%=2000千克,引導學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嗎?菜油會比菜籽更多嗎?很快學生就知道是錯誤的。

3、以小估**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時,如果遇到數過大或過小,難以估算,就先估計單位數,再根據單位數量估算過大或過小的數。例如: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為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讓學生測量出100米的實際長度,並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樣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計一顆花生的重量,我們可以先估計100顆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顆花生的重量了。

4、循規估演算法。根據教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小數乘、除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一個因數。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的規律進行估算。

四、聯絡實際,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合理應用。

估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開放的。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結果,有時就和實際情況不符。因此應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視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採用「四捨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例如:六年級學生去秋遊,師生共39人,車票和門票每人104元,應該準備多少錢?教學時我首先結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並達成共識,應該準備多少錢?

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後讓學生獨立估算「39×104≈」,並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將39估成40,沒有異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將104估成100還是110更符合實際呢?

這需要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推敲。顯然,因為估少了錢不夠,使多數學生再次達成共識,並確定把104估成110符合問題實際,接近準確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購物,帶了100元,她買了兩袋面,每袋30.4元,又買了一塊牛肉,用了19.

4元,她還想買一條魚,大一些的每條25.2元,小一些的每條15.8元。

李阿姨帶的錢夠不夠買小魚?能不能買大魚?本題有兩問。

第一問:「夠不夠買小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不超過31元,兩袋面不超過62元;買牛肉不超過20元;買小魚不超過16元;總共不超過62+20+16=98(元),李阿姨的錢是夠用的。第二問「能不能買大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至少要30元,兩袋面至少要60元;買牛肉至少要19元;買大魚至少要25元;總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經超過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買大魚了。

這類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從數學上看,第一問要判斷100元是否超過三種物品的**總和,適當放大;第二問要判斷三種物品的**總和是否超過100,適當縮小。

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會開發出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智慧,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

在課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師生關係 與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關係相比,學校裡的一切材料 裝置和場地的重要性便居於第二位了。師生關係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 對 ...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思想是對數學和它的物件 數學概念,命題和數學方法的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小學數學教材體系包括兩條主線,其一是數學知識,這是寫在教材上的明線,其二是數學思想,是一條暗線。只有掌握好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從整體上 本質上理解教材 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數學思想方法,才能科學地,靈活...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簡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引導學生們去敏感的發現和 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鼓勵他們敢於去質疑 敢於去結合所學去尋找新思路 新方法。這對於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來說需要更新觀念,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把握和審視教材,把新課程的理念去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積極引導學生,這樣才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