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曉聲的成長經歷,誰知道樑曉聲的童年背景啊

2021-03-19 18:22:46 字數 4415 閱讀 8149

1樓:最愛大角度

真正的友情能夠經歷時間、距離、財富的考驗,歷久彌堅。其實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份仗劍走天涯的豪情和與知己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憧憬,但是現實生活中考驗太多,能經得起考驗的友情太少,肝膽相照、榮辱不驚的知己更少。(個人感慨)

誰知道樑曉聲的童年背景啊

2樓:糊塗易

要訪問樑曉聲不容易。你幾乎不能掌握他的行蹤,教書、寫作之外,各種社會活動纏身,很難找。我前後打了好多次**,都無人接聽。顯然樑曉聲是一個大忙人。

在我的鍥而不捨下,一個晚上終於他接聽到了我的**。和我以前聽他的講座一樣,他說話的聲音有點像女性,聲音低而且慢,同時又很有分寸感。也許對於陌生人,他有一種警惕,一開始不免就要問清楚我的來歷,當聽說我叫蔡誠時,他說很有印象,但又彷彿想不起來了。

我告訴他那是二年前在你的一次簽名售書上,我交給你一篇散文稿子,沒想到你是一個非常熱心的人,沒多久你連同你的那封熱情的推薦信一同交給南方一家大報發表了。「喲,是的,是的,是有這麼一回事,你就是那個蔡誠嗎?!」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不得不說的母親

每個成功者都愛提及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正是小時候開始的點點滴滴奠定了他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樑曉聲也不例外,他跟我聊起的第一個話題是小時候讀小人書的往事。

樑曉聲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共和國的同齡人。父親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工人,常年在外到處奔走,這使得樑曉聲從小就對父親的印象比較淡漠,只知道除了幹活父親是一個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一個手藝不錯的裁縫,而且還會講許多的故事。母親沒事的時候,總愛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吸引樑曉聲兄妹五個圍繞在她身邊,好讓他們不到外面去瘋玩。

樑曉聲解釋說,那時候大街上亂,而男孩又都好動,母親怕他們在外面生於什麼事非來。母親是家裡權威。

樑曉聲到現在還記得母親給他講過「天仙配」「牛郎織女」 「濟公傳」「包公傳」等民間及歷史故事。母親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更主要的是想通過故事來教孩子們怎樣做人。

回憶自己的母親,樑曉聲充滿著深深的感情。

「我母親家裡還是有一點家學淵緣的,外公是教書先生,從小就教母親認一些字,讀一些書,還教母親怎樣做人。母親就是在這樣的教育思想下長大的。母親不僅把她要強、硬朗的性格傳給我,還把她做人就要做一個有同情心的,孝道的,善良的,正直、正派的人的思想傳給了我。

」樑曉聲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經歷過有許多老師,但其中對自己起著決定影響的,莫過於母親,她才是真正進入我們生命深處的老師。母親教育是生命教育。

那時樑曉聲家裡孩子多,經濟又很困難,但母親還是力盡所能地創造條件,讓幾個孩子多讀書。小人書是母親之外樑曉聲的又一個啟蒙讀物。小人書鋪是樑曉聲最為喜愛的「三味書屋」,它陪伴樑曉聲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

牆上的「**作」

那些**並茂的「小人書」,直接摧生了樑曉聲心靈深處那顆敏感文學種子。是「小人書」讓樑曉聲表現出了對文學的興趣。

小時候的樑曉聲就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每看完一本「小人書」,都要把書裡的故事轉述給同學們聽,有的故事自己記不太清楚也不要緊,就充分發揮想象力,給主人公添油加醋。小孩子們都愛聽離奇的故事,他們聽得入迷,以後有事沒事都愛圍在樑曉聲的周圍。

小學四年級時,樑曉聲加入到學校的「記者小組」。做「小記者」就得要寫點「小報道」,否則在這個崗位上無法「立足」。看到其它的「小記者」們躍躍一試,樑曉聲也開始了他寫作的萌芽。

寫作文是一件讓許多中小學生都感到頭疼的事。樑曉聲也不例外,下筆時他也不知道到底該寫些什麼。寫別人寫過的「小人書」裡的故事,樑曉聲覺得不過癮;寫頭腦中亂七八糟的想象的故事,又覺得很零碎,不好組織。

樑曉聲陷入了困惑中。

一次偶然,樑曉聲讀到了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小女孩的命運一下子攝住了他,讓他茅塞頓開。「我從小就是生活在哈爾濱最窮困的大雜院裡,我身邊生活著的也就是一些小人物,他們雖然貧困,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他們善良具有傳統的美德,這同樣也值得尊敬。那時我就猛然想到寫寫身邊這些小人物的故事不是很好嗎?

」就這樣,樑曉聲小心翼翼地交上了一篇《鄰居大哥》的習作,沒想到很快得到了老師的好評,而且還被一位寫得一手好字的同學工工整整地抄到了電影院張貼廣告的黑板上。樑曉聲的**作就是這樣被髮表的。

「那個時候,學校沒有校報,也沒有發表學生作品的地方,好的作文老師都是拿到哈爾濱紅少年電影院的廣告黑板上發表的,那時人們沒有什麼文化生活,每次看電影都是人山人海,我的作文貼到廣告上當然有許多人看,在當地的影響不亞於發表在一份公開的報刊上,正是在那樣一種刺激下,我開始了我的作家夢。」 樑曉聲如是說。

名著裡的思想

在我有過交往的作家中,當談及他們的成長,沒有一個作家不提到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的。廣泛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是任何一個作家青少年時代的「通病」。說到自己的讀書經歷,樑曉聲自然也會談及影響了自己的那些文學名著。

樑曉聲屬於「老三屆」(1966~2023年高中和初中的畢業生)。對那一代的青少年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個「書荒時代」,除了鋪天蓋地的「紅寶書」之外,能見到的其它可供閱讀的書籍很少很少,讀中外文學名著就更是一種奢侈了。其實也不是沒有好書,只是都被「封藏」了。

學校的圖書館「上鎖了」,許多書店將好書轉移到「地下」關門大吉。

對那個時代的閱讀記憶,樑曉聲印象很深。「那時候確實找不到什麼好書,但大家也常常在一起討論有關書的事情。我哥哥也是一個文學青年,他常常會帶許多愛好文學的同學到家裡來討論問題,我無事可做,也常和他們混在一起,這樣也就知道了許多好書的訊息,比如《復活》《獵人筆記》《熱愛生命》《悲慘世界》等等。

知道了那麼多好書的訊息,以後我就有意識地注意收集,費盡心機還真是找到了不少,到我上初中畢業時,這些書我好多都看過了,閱讀名著確實很有意思,書裡的故事和故事背後的思想能一下子打動你。」

就不免說起時下的閱讀,樑曉聲認為,現在可供青少年選擇的圖書太多了,這就要有選擇的能力,眼睛就要像長了鉤子一樣,能一下子辨別哪些書是好書,哪些書應該認真地讀,否則會走許多彎路,甚至是斜路。

一個人青少年時期的閱讀往往會影響終生,受益終生。這對樑曉聲來說,就直接表現在他以後寫作的那種平民意識的視角,那種是非分明道義感,那種撫慰底層小人物的同情心,那種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閱讀決定了寫作。

樑曉聲的寫作是從寫身邊的小人物開始起步的,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這條道路上,他不自覺的走到了今天。

大學裡的「嚴肅教授」

寫作成就了樑曉聲。正是得益於那種堅持不輟的寫作成績,樑曉聲初中畢業後即當了一年編外老師、後又參軍做了一名專業「報道員」,「上山下鄉」後又被保送到上海「復旦大學」深造。之後紮根北京,先是在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做編劇,而後調到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做教授。

經過了太多的人生沉浮,今天的樑曉聲依然保持了少年時代的那顆心靈,那種底色——作為平民的心靈和底色。

可是作為平民的樑曉聲,就是缺少一張熱情的笑臉。這點我有點奇怪,在我們兩個小時的採訪中,我沒有見到他笑過,甚至說到童年趣事時,他的幽默也隱藏得很深。無疑樑曉聲是一個嚴肅的人。

就是在生活中,你也很少看到他開心地大笑過。

也許是現實中的許多事情,讓樑曉聲無法輕鬆。

樑曉聲告訴我,他無論是以前做中小學的老師,還是今天做大學老師,都覺得師生關係應類似戀愛,務須投入感情,務須有責任感,否則你當不了一位好老師。作為一個老師,你有責任去教授有利於學生升學、考研、擇業這些東西,這是任何一個老師必須要做好的,可現實是許多老師做不好,讓人憂慮。因為我們走的是一條應試教育的不歸路,現在的學生壓力很大,很少有時間讀書,娛樂,更談不上人文素質的培養,而這些更需要老師去引導,去關心……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樑曉聲這幾年的從教經歷讓他感到無限疲憊。記者看到在他的書桌上,有他還未改完的學生的作業、**,上面圈圈點點,批改得極其細緻、認真。「做老師有一個壞處,就是好像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有時我真是想寫作,可就是抽不出整塊的時間來,我發現寫作就和煙癮一樣,是很戒掉的,現在我真想著早一點退休,好好在家一門心思寫作。

」 樑曉聲依然一臉的嚴肅。

訪問結束後,我想請樑曉聲為自己寫幾句話。他說太突然,讓他想想。在他默想的十來分鐘裡,我環視了一下他的居室。

居室很簡樸,除了牆壁上掛著幾幅藝術畫外,我看不出任何一點大作家居室的樣子來,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書房,也沒有電腦。他的寫作全在一塊一頭用些紙片墊高了的長方形的木板上進行。這顯然是因為他病得不輕的頸椎病的緣故。

樑曉聲何時提出的四句話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3樓:gi老頂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

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巖鬆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

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樑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什麼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

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哲學家穆勒說:

「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梁曉聲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梁曉聲生平?

作家梁曉聲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他開了知青文學創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學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體的痛苦與快樂 求索與夢想,真誠地禮讚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知青一代樹立起不屈的精神豐碑。人民 海外版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和世界的變化讓人們改變得很多,但梁曉聲式的慷慨陳詞依然有...

樑曉聲的慈母情深和肖復興的母親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 前者描寫的是親生母親,後者描寫的是繼母。肖復興 母親 一文以 我 對繼母的感情變化為行文線索的,講述了 我 對繼母由討厭,到接受 好感,再到感謝最後懷念的過程。表達了母愛的偉大。樑曉聲的 慈母情深 課文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援和鼓勵 我 讀課外書的故事,表現了慈母對孩...

文化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樑曉聲還是張榮寰

這句話是張榮寰說的。我又考證了下 樑曉聲 說到 文化 二字,我時常深感憂傷 發表時間是2015年1月4日,也有個朋友說樑曉聲最早引用文化四句話是在2011年3月微博上,後來微博關閉了,內容也刪了,或者更早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張榮寰 文化論 發表時間是2007年7月25日。原文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