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古文中的是什麼意思,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2021-05-27 18:57:51 字數 5815 閱讀 4506

1樓:紫翎熾書

1. 依照順從:~願。~意。~法炮製。

2. 像,相似,同什麼一樣:~此。~是。~同。~故。~初。遊人~織。

3. 比得上,及:百聞不~一見。自嘆弗~。

4. 到,往:~廁。

5. 假若,假設:~果。~若。假~。

6. 奈,怎麼:~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7. 與,和:「公~大夫入」。

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9. 用在形容詞後,表示動作或事物的狀態:突~其來。

10. 表示舉例:例~。

11. 應當:「若知不能,則~無出」。

12. 〔~月〕農曆二月的別稱。

13. 姓。

2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常用的有 ①動詞,去、往(縱一葦之所如)

②像……

3樓:mstar兄貴

那麼大者如盤的如呢 像,相似

4樓:尚凝霒

用於語末,相當於「然」「焉」

句中相當於「乎」

在古文中 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5樓:行了我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

一、作名詞

1、商業、職業或**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2、姓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二、代詞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三、形容詞

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四、副詞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6樓:天涯牛蛙

除了現代漢語中的是的意思外,常作 指示代詞,這。比如說,是寡人之過也 這句話的翻譯,應該是 這是我的過錯啊。。注意,原文第一個字是的翻譯是這,而翻譯中的"是「字只因為這句話是」也「引導的判斷句。

7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在古文中,不同語境「是」有事務、正確、此、遵從、表示肯定判斷等多種含義。

(一)事務或國務。范曄《後漢書》曾曰「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即是說君臣意見不一致的話,治理國家事務的大政大策就沒辦法很好的確定。這裡的「是」,即國事或國家事務的大政方針。

(二)對的或正確的。《淮南子·脩務》曾曰「立是廢非,善也」。也就是說,弘揚對的,廢除不正確的,才是好做法。這裡的「是」,就是指正確的。

(三) 此、這。《孟子·告子下》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裡面的是人,就是指此人或這個人。此外,古文中常用,是日、是夕、是處等詞語,代表這一天、這一夜、這個地方等。

(四)遵從。《荀子》篇章,曾曰「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即不效法先王,不遵從禮儀。裡面的「是」即取遵從之意。

(五)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詩·曹風·鳲鳩》中的「正是四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的「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其中所用的「是」都是表示肯定判斷的關係詞。

8樓:說出來嚇死人

字義 〈動〉 1. (象形。象蛇形。

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

「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

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

——《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後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

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

——《易·損》。注:「竟也。

」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

』猶決竟也。」 有司已於事而竣。——《國語·齊語》。

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 [cure] 已大風、攣踠、瘻癘**大風、攣踠、瘻、癘(等重病)。

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瘻,脖子腫。

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

9樓:俊朗如晴

1,這,如:是人

2,因此 是以

3,正確 是也

10樓:皮魯艾特

『是什麼』,古文裡有這句??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 是問「是什麼」是什麼意思? 「是什麼」是「這是什麼」的意思

材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2樓:雲南萬通汽修學校

材:(1)形聲.從木,從才,才亦聲.

「才」意為「備而未用」、「儲備待用」(見互動百科「才」字條 ).「木」與「才」聯合起來表示「儲備待用的木料」.本義:

庫存木料.

古文中的「如」是什麼意思

13樓:匿名使用者

1.前往,到……去

2.依照,遵從

3.順,符合

4.像,如同

5.及,比得上

6.如……何,把……怎麼樣

7.不如,應該

8.如果,假如

9.或者

10.至於

11.詞綴,表示……的樣子。

14樓:匿名使用者

1.適合;依照:~意。~願。~期。~數。

2.如同:愛廠~家。十年~一日。~臨大敵。

3.及;比得上(只用於否定式,比較得失或高下):我不~他。百聞不~一見。與其那樣,不~這樣。

4.用於比較,表示超過:光景一年強~一年。

5.表示舉例:唐朝有很多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6.到;往:~廁。

7.姓。

8.如果:~不及早準備,恐臨時措手不及。

9.古漢語形容詞字尾,表示狀態:空空~也。侃侃~也。

15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的「如"字,在古漢語中,一般作為動詞(往、像、順、及等);副詞(不如、應該);連詞(如果、或者);詞綴(用於形容詞後)。

例如:1,動詞:日初出大如(像)車盤。

2,副詞:若愛重傷,則如(應該)勿傷。

3,連詞:洛陽親友如(如果)相問。

4,詞綴:什麼……的樣子。

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30

16樓:原來是知恩

1、用;使用。

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認為。

戰國時代《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邑請求交換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國也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而且在強大的秦國的緣故觸犯強大秦國的歡心,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東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西漢《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有變,王割讓漢中一帶和楚求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險遠去,那麼來的少。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北宋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樹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樣茂盛,泉小而像當初一樣流著。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唐代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作《師說》來贈給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東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從王侯以下,沒有不超過奢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然而,從約他心的,表達你的冤屈,我沒有想到的。以說千萬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罷了,難道有意義嗎!

16、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座買魚煮食,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本來已經感到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義罷了。

【以往】以後。

【以為】認為。使……成為。把……當作。作為;用作。

「以」今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勿以善小而不為。譯:不因為善事小而不作為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譯: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齡僅四十七歲。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譯:不太急了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譯:連及鄰居都富裕起來。

南山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陶淵明有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名句,所以南山可能有有 隱居之地 的意思。一般我們在古文中copy看到bai 的南山是指終南山du 不過有些時候還是要看zhi 全文,結合當時的地dao理,才能準確的知道。終南山屬於秦嶺山脈,與長安相距不遠,因此歷來很多準備出仕的賢士和名士都隱居於此,等待帝王的召...

古文中 譽 的意思,譽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同 豫 歡樂。2.稱讚,讚美。3.通 舉 推薦。4.榮譽,美名。5.通 與 同類。譽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稱頌,讚美。韓非子 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2.聲譽,美名。史記 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3.通 豫 歡樂,高興。呂氏春秋 人主存,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譽字是什麼意思 譽...

方在古文中的意思,方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名 兩船相併,也指並排竹木做成的筏。名 方形,與 圓 相對。形 正直。名 方向 方位。名 區域 地方。名 方圓 周圍。動 比擬 相比。名 方法 計策。道理 禮義 名 藥方 單方。介 當 在。副 才 剛剛。副 正 正在。副 將要 就要。動 縱橫 方圓。方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方的本義是放逐,剔發披枷,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