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對於唐太宗李世民有何影響

2021-05-29 10:34:44 字數 3891 閱讀 7989

1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顧問 皇帝高參

長孫皇后如果僅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麼她的歷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沒有我們今天評價的那麼高。不論是在歷史事實還是唐太宗的認識中,長孫氏絕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後宮管理者。實際上,長孫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參,特別是在重大問題上。

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後入宮「不復聞善言」。

李世民承認皇后能夠彌補自己的過失。這很重要。皇后的很多話,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們從小同甘苦共患難,相互的信任歷經考驗,所以,李世民是很聽從長孫皇后的勸告的。

李世民究竟在什麼事情上聽從皇后的話,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從皇后的角度看看,她是如何充當皇帝顧問的。

首先,顧問以不問為前提。長孫皇后這個皇帝的顧問,經常是皇帝問而不答,這給人以強烈印象。皇帝有所問,她就是不回答。

皇帝一再問,她就說這是皇帝的事情,我可不能婦人干政。李世民然後就百般解釋你沒有干政嫌疑,皇后才會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

皇后真的沒有意見嗎?是在扭捏作態嗎?都不是。

經過這麼一個過程,是讓李世民確認是否真的需要皇后的意見。這是一個意見再篩選的過程。皇后只回答李世民確實需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

皇后只回答重要的問題,只回答唐太宗確實拿不定主意的問題。什麼小事都問你,你就是祕書,只有大事才問你,你才是顧問。

其次,長孫家的利益,皇后很堅持。在這個問題上,皇后一改以往的習慣,不是迴避而是堅持。這當然是因為她是長孫家族的最有權勢的人,她也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對此,兩件事最突出。

皇后和長孫無忌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長孫安業,早年曾有虐待繼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記錄。按照當時人的看法和習慣,後來有了勢力的皇后和長孫無忌,一定會報復他們的哥哥的。貞觀元年,長孫安業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

這當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這屬十惡不赦之條,一定要殺頭。當時也是重要大臣的長孫無忌沒有說什麼話,可能他的願望是希望他的這個同父哥哥依法處置。但是,皇后出面了。

她對皇帝說:

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

皇后對著皇帝不禁哭泣起來:我們長孫家真是很不幸,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啊。陛下對安業多好啊,沒有立什麼功勞,卻當上了監門將軍。他不圖報答,反而謀逆,真是死有餘辜啊。

皇帝心頭立刻亂了,你是什麼意思啊?李世民問。

皇后說,我家哥哥幹出了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理解啊?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這盡人皆知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李世民說:我當然不會讓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讓他拖累皇后。

最後,長孫安業沒有被殺,長流嶺南。

長孫皇后的這次努力,確實在保護安業的性命,雖然是從朝廷名聲出發進行論證,畢竟是保全安業不死。皇后這樣做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為她沒有公報私仇,也沒有繼續發展家庭內部的鬥爭。這是讓人同情的,也是讓人讚許的。

窩裡鬥,畢竟是一種醜惡的行徑。同樣的家庭關係,武則天是怎樣處理的?她殺掉了她所有的哥哥,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武則天成了皇后以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她的哥哥們再不能左右她了。但是,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氣,非置他們於死地不可。權力是那種東西,即使你遠離它,也知道它的強力存在。

如果你擁有它,你就會如毒品一樣上癮,而越是過度地運用它,它越會給你快感。長孫皇后擁有一種堅毅的理性,對權力也有這樣的理性。在保護安業問題上如此,在阻攔長孫無忌掌權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唐朝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在唐太宗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功勞很大。李世民當然最信任他。李世民掌權開始,長孫無忌就擔任吏部尚書,後來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僕射,就是貞觀時期的宰相。

但是,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預防外戚干政。這一點,李世民很不理解。

所以,還是讓長孫無忌當了右僕射。之後,有一次,朝中議論,說長孫無忌有攬權的傾向,唐太宗當眾說:我信任無忌,如同信任兒子。

朝中的議論戛然而止。但是,皇后還是很堅持,她讓無忌自覺退出。無忌當然想掌權,但是敵不過皇后的堅持,只好申請退出,皇上也就同意了。

皇后聽後很滿意。對於外戚干政的防範,有這麼必要嗎?何況唐太宗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怎麼可能放任長孫無忌呢?

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但是,她比任何人都瞭解長孫無忌,比任何人都瞭解李世民。

長孫皇后的遠見卓識,要到很多年以後才被證實。

長孫皇后對長孫無忌如此防範,而對於另外兩個人卻是認真推薦,那就是魏徵和房玄齡。李世民對魏徵的納諫也不是歷來心平氣和的,有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給唐太宗提了意見,唐太宗接受不了,怒氣衝衝一擺袖子走了。

回到後宮,餘怒未消。皇后就說,陛下,您這是怎麼了?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鄉巴佬,整天找我麻煩,早晚有一天我會殺了他。

說的還是魏徵。這時候皇后是怎麼做的呢?她就進到裡間,改換了衣服,穿上了朝服,朝服就是正式見皇帝才穿的服裝,來向皇帝祝賀。

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嚇了一跳:這是為何啊?她說,我聽說史書上說,主賢臣忠,只有君主賢能,臣下才能忠誠。

魏徵敢於提出很多意見,那是因為他效忠您,他敢於這樣,正好證明陛下是賢能的。現在我有一個賢能的夫君,我能不祝賀嗎?這是國家、人民之福啊,所以我要祝賀。

史書上沒有記錄李世民的反應,想來一定是喜上眉梢。注意皇后說服皇上的角度,她是從表揚皇上的立場來維護魏徵的直言。試想,她如果從批評皇上度量狹小入手,那麼問題一定會更復雜,甚至完全弄糟。

這種方式的成功,是建立在對人性弱點認識的基礎上的。讓皇上接受意見,還不能讓皇上威風掃地,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了。

皇后不僅能提意見,而且善於提意見,這種方式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對於後宮的事情,皇后也向來如此。長樂公主要出嫁了,因為是皇后親生女兒出嫁,皇帝特別囑咐要多準備嫁妝。

結果朝廷準備的嫁妝十分豐盛,甚至超過了長公主。魏徵出來發言了,說這樣於禮不合,於情未安。李世民把魏徵的意見轉述給皇后,皇后深有感慨:

魏徵真是難得,作為皇帝妻子的我尚且察言觀色。過去只聽說陛下重用魏徵,不知道理由,現在終於知道了,魏徵是能夠「以義制主之情」的人。忠言逆耳利於行,魏徵真是社稷之臣啊。

然後皇后命令賞賜魏徵。

我們看到,皇后不僅讚賞魏徵,更能對魏徵進行分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以義制主之情」,其實,唐太宗也說過魏徵類似的話:魏徵每言,必約我以禮。

我相信,唐太宗對魏徵的信任重用,這其中有皇后的因素存在。此外,皇后處處維護皇帝形象,也如同魏徵等人一樣。

太宗有一匹駿馬,他特別喜愛,總在宮中飼養,有一天這匹馬卻無病而暴亡。太宗對養馬的宮人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想殺掉她。皇后諫道,過去齊景公以馬降罪於人,晏子云:

你養馬而死,是罪責之一。如果你因馬殺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這是罪責之二。諸侯國聽了,必然輕視吾國,這是罪責之三。

齊景公這才沒有殺人。陛下讀書熟知此事,怎麼會忘記呢?太宗怒氣才解。

他還對房玄齡說,皇后拿平常事啟發我,真使我受益匪淺。

愛護皇帝的形象,就是愛護國家的形象,是愛護國家的一種重要表現。但是,這個愛護不是護短,不是隱藏皇帝的錯誤,更不是為皇帝的過錯辯護。真正愛護國家的榮譽,愛護皇帝的榮譽,就是減少皇帝的犯錯。

帝王無私,不是說帝王沒有私心,而是說帝王代表國家,事無大小內外,都關涉國家,都是公共事宜。

這不僅需要皇帝處處從國家利益、民眾福祉出發,也需要大臣們從多個方面共同督促皇帝。長孫皇后對於唐太宗而言,是特殊的臣下,她能發揮其他大臣發揮不了的獨特作用。唐太宗和唐太宗的時代,正氣佔據上風,長孫皇后有著自己的獨特貢獻。

2樓:匿名使用者

兄弟,你知道「枕邊風」的厲害嗎?

許多朝代的開國君主禁令婦人不可干政,是有道理的啊。

長孫皇后還是比較賢惠,顧及大局的女人。關於她的事記載很少,最出名的是諫太宗識魏徵之忠。

去了解一下,裡面有其對太宗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非常寵愛她 長孫陰人的妹妹?他哥哥被排位名臣之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字是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的年號是什麼?

唐朝李淵之後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濟世安民 乃李淵次子。由 玄武門之變 成為太子。廟號 太宗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尊號 天可汗 唐周邊各民族尊稱 年號 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 598年1月28日 649年7月10日 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 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李世民在...

唐太宗李世民的缺點,唐太宗的缺陷與功績 詳細一點

玄武門之變並不能算是李世民的缺點!這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那種環境下,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當初勝利的是他的兄弟,那又該如何解釋呢?是不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缺點呢?如果是各位身處當時的環境又該如何呢?1他老婆太少了,才幾千個。2長相太差,比我差遠了。3幾個兒子都要奪權,李世民就把他們殺了,...

唐太宗李世民期間杭州叫什麼名字,唐太宗李世民的字是什麼?

最標準的應該是錢塘。但是其實叫餘杭也可以,因為現在的杭州城和那時的餘杭郡差不多。不過如果只是說杭州城這個地方的話,那就是錢塘了。唐代時杭州是省的概念,不是市的概念。資料還是一樣的,再給你複製一次吧。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 621年 改 錢唐 為 錢塘 太宗時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