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代是什麼意思,之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2021-03-21 04:16:25 字數 5284 閱讀 9455

1樓:匿名使用者

之,讀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詞,意思是:的、底。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

釋義:夫子的文章。

2、用作介詞,意思是:於。

古文出處:先秦·戴聖《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釋義: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

3、用作介詞,意思是:諸、之於。

古文出處: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釋義: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浚淮水、泗水,將它們匯入長江。

4、用作連詞,意思是:與、及。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釋義:快樂和悲傷都是內心的感覺。

5、用作連詞,意思是:而。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釋義: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6、用作連詞,意思是:若、如果。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釋義: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

7、用作連詞,意思是:則。

古文出處: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釋義:所以老百姓是不會經常在一個地方的,有利就聚集,沒有則散了。

8、用作助詞,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

古文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釋義:恨了很久了。

9、用作代詞,意思是:他、彼。

古文出處:春秋戰國·孔子《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釋義: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

10、用作代詞,意思是:其、他的。

古文出處: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釋義:於是叫她把聘禮返還給婆家。

11、用作代詞,意思是:此、這個。

古文出處:戰國·莊周《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釋義:我知道怎樣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告訴給你,可是心中正想說話卻又忘記了那些想說的話。

12、用作動詞,意思是:往。

古文出處:唐·李白的詩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釋義: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前往廣陵

13、用作動詞,意思是: 至、到。

古文出處: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釋義:這是從少到多,從小到大。

14、用作動詞,意思是:是、為。

古文出處: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

釋義: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據實相告。

15、用作動詞,意思是:取用。

古文出處: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釋義:所以,一個人如果捨棄他的長處,改而使用他的短處,即使是堯這樣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16、姓。如漢代有之馬宇。

2樓:匿名使用者

1、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適也。——《廣雅》

白話釋義:之,到的意思。

2、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白話釋義:宣王說南郭處士來吹竽。

3、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白話釋義:鄭國的商人弦高將要到周去做生意,遇到了。

4、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白話釋義:謝莊精通武術的年輕的。

組詞如下:

謂之、之罘、假之、加之、之無、下之、之個、等之、之於、之而、卒之、之上、猶之、朝之、有之、則之、為之、要之、久之、次之

擴充套件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

白話版《說文解字》:之,長出。像植物過了發芽的階段,枝莖日益茁壯,有所擴張。字形底部的指事符號「一」,代表地面。所有與之相關的字,都採用「之」作邊旁。

組詞解釋:

1、謂之:稱這是。

2、之罘:山名。也作 芝罘 ,在今 山東 煙臺市 北。

3、假之:假若。

4、加之: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天氣悶熱,~窗外車聲不斷,簡直無法休息。

5、之無:之字與無字。

3樓:匿名使用者

「之」分別有以下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舉例: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舉例: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舉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舉例: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舉例:「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舉例:久而久之。

7、往,到;舉例:「吾欲之南海」。

擴充套件資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4、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5、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8、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9、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1、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4樓:0澤國a網盤

《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止而切。」段《注》:

「引申之義為往,《釋詁》:『之往是也。』按:

之有訓為『此』者。

1、結構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結構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音節助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5.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6.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7.動詞,往、到:「吾欲~南海」。

之乎者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zhī hū zhě yě。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之」「乎」「者」「也」都是常用文言虛詞。

借指話語或文章半文半白;也用來形容文言文,還形容半文不白的文章。出自(宋)文瑩《湘山野錄》。

之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之」分別有以下意思: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舉例:赤子之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舉例: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舉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舉例: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5、代詞,這,那;舉例:「之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舉例:久而久之。

7、往,到;舉例:「吾欲之南海」。

擴充套件資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左傳·襄公十四年》:餘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餘之弟也。

2、於。《易經·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禮記·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3、諸、之於。《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4、與、及。《書經·立政》: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樂之弗樂者,心也。

5、而。《戰國策·秦策二》: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書經·盤庚上》: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則。《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仲春紀·功名》: 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8、用於強調或補足語氣,無義。《書經·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悵恨久之。

9、他、彼。《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紂平話·卷中》: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四·談異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

11、此、這個。《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莊子·知北遊》: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雜記·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為。《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戰國策·齊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騁在古代什麼意思,今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 奔跑 馳 比如騁足。賓士 放開,儘量 騁望。抒發,發揮 騁志。騁能。不是逞能 舉例 騁懷 ch nghu i 讓情懷盡情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誤,信可樂也。王羲之 蘭亭集序 2.騁目 ch ngm 極目遠望 臨巽維而騁目。沈約 郊居賦 騁 ch ng 1 奔跑 馳 足。騖 賓士 2 ...

並在古文是什麼意思,古文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或者詩詞用詞會用它的所有可能的解釋的意義 並 可能是 1 地名,古時候太原曾經叫幷州 2 合併 的意思 3 並立 的意思 4 和 以及 的意思 5 用在 不 字之前,強調語氣 b ng 動 合。六國論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動 兼併 吞併專。屬 過秦論 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古文曾是什麼意思,古文系是什麼意思

曾z ng 1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 zeng 曾 國太子巫,以國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鄫國曆經夏 商 週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復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 今濟寧市嘉祥縣南 長期住下來,去邑旁 即 阝 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