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的第幾句是寫景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寫出了什麼

2021-04-13 06:51:42 字數 1418 閱讀 1140

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第一

二句是寫景,主要運用借喻的修辭手法.

在詩中,回

詩人是用「半答畝方塘」來比喻所讀的書,用水中的「天光雲影」來比喻書的內容精彩和形式的完美,那不斷流來的「源頭活水」則象徵著書的作者的思想和造詣,明確地指出自己所讀的書之所以內容和形式都很精美,其根源就因為書的作者有著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詣。

《觀書有感》一詩表達了詩人對所讀之書及其作者的讚美,說出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深刻感受,強調要寫出好的著作,就必須有深厚的基礎。《觀書有感》一詩關於池水和源頭關係的比喻,除了能使人們領會到讀書學習與做學問的關係,還能啟示人們:源頭活,則池水清;根本固,則枝葉榮。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從根本「源頭」上解決問題,切記正本清源的道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既有詩情又富有哲理的詩,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不朽佳句。

觀書有感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什麼景色?採用了什麼和什麼的修辭手法,後兩句以什麼入室採用了什麼的修

2樓:最愛

觀書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詩人: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一)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觀書有感(其二)

朝代:南宋 詩人: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文中,「艨艟」也可作「蒙衝」)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書法藝術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

詩中突出一夜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觀書有感》二詩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我們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物件,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

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3樓:匿名使用者

前兩句詩描繪的景象是?

4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不知道了!其實知道, 就不告訴你。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真是笨。

觀書有感這首詩寫的是池塘裡的水,可是卻用了 觀書有感作題目,這是為什麼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 一鑑開 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 鏡子 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

觀書有感的作者介紹,古詩《觀書有感》解釋 急急急!!!!!!!!!!!

朱熹 1130.9.15 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晦翁 考亭先生 雲谷老人 滄洲病叟 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 今江西省婺源 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 思想家 哲學家 教育家 詩人 ...

《觀書有感》描寫了怎樣的意境

觀書有感 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 源頭活水 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觀書有感 朱熹 南宋 半畝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