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哲學講什麼?什麼是無為而治,老莊哲學中的無為而治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2021-04-20 00:19:20 字數 5013 閱讀 5816

1樓:匿名使用者

隨處可見的問題,無處可見的回答

老莊哲學中的無為而治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2樓:答題狂魔想升級

道家的「無為而治」的含義,自從《道德經》問世以來,被不斷實施,現摘取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羅列如下:

1、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以及黃老道家代表作《呂氏春秋》「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故能使眾能也。

無為,故能使眾為也」 等說法中得到證明。

2、不亂干預,瞎指揮。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王若能守之,萬物以自賓」,「孰能損有餘補不足,唯有道者」所以統治者不要亂指揮,瞎指揮,按照事物客觀發展規律執行就好了,遵守法律法規。莊子進一步指出,大道複雜多變,很難認識清楚,所以不亂干預是最好的治國方法。

《黃老帛書》中有一段對話,說高陽問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

吾甚患之,為之若何?」力黑對:「勿憂勿患,天制固然」。

可見黃老道家也主張尊重自然客觀規律不亂干預,順其自然就好了。

3、為無為。這是老子自己的說法,根據他的「為學日增為道日損」、「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說法,為道著損到最後,自然沒有什麼可損的了,自然達到老子的最高境界「夫莫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即水的境界了,也就是潛隱默化的無為而治了。

4、上無為而下有為。這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觀點,體現了一定的分權思想。這可以從老子的「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莊子的「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黃老道家和法家則主張「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等說法中得到證明。。

5、有所為有所無不為。比如魏晉學者郭象點評莊子時認為「樵夫有為於斧,而無為於木;船伕有為於槳,而無為於水;上有為於臣,」而無為於具體事務。

6、案法而治。這是黃老道家和法家的共同主張。比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曾說:

「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黃老帛書也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

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7、無違,認為「無為」就是「無違」,「無為而治」就是在不違背客觀規律和自然天性的情況下,達到天下大治。

8、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化生,而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而然,所以人類應該仿效大道,順其自然。故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老道家也主張:

「「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所謂因循就是因循萬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狀態,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程序。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展。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事,修心煉性,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本,避免有為妄作。

嚴君平說:"有為之為有廢無功;無為之為成遂無窮……覽天地之變動,觀萬物之自然,以睹有為亂之首也,無為治之無也。"(《道德真經指歸·卷八》)如果人為干涉事物的發展程序,按照某種主觀願望去幹預或改變事物的自然狀態,其結果只會是揠苗助長,自取其敗,因此,明智的人應該採取無為之道來養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總之,道家的無為而治是策略和手段,最終目的是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而治」怎麼理解?

3樓:冰箱裡的可樂

「無為而治」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用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對於帝王個人準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在個人修身上,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都有積極意義。我們要試著用「無為」來修身,平衡我們的人際關係,培養氣質,提高綜合素質。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簡單的說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表現出較強的邏輯性,他們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是的,人在青年,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養性,修身養性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精神境界,但卻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1.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讓我們學會智慧,變得深刻。

首先,他帶來了一種逆向思維、辯證另類思維乃至顛覆性思維的方法。一般人認為有為、教化、仁義、孝慈、美善、堅強、勇敢、智謀是好的,他偏偏從中看出了值得**的東西。一般人認為無為、訥於言、不智、愚樸、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認為是可取的。

他應屬振聾發聵、語出驚人之人。他帶來了「無為」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法寶。他提倡的是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他的辯證法出神入化,令人驚歎。他的透視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你可以不認同他,卻不能不思考他。

其次,很多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只躺在那兒睡大覺,持這種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這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解,這裡麵包含著大智慧。

譬如一個木桶,有人認為所謂的木桶就是實的木質結構,這是根本性的理解錯誤。一個完整的木桶是由實的桶壁和桶中的虛無部分共同組成的,木桶中的虛無部分和實的桶壁一樣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看來,這虛無部分遠比實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說實是虛有用的條件,而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虛無的部分。

正是這種虛無結合,而以虛無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老子的無為思想的基礎。  當然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隻做那屬於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點,也不少做一點,然後你才可以躺在那兒睡大覺。

你若是少做了一點,桶就會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點,你就是用實的部分把虛無部分填滿,此時,這個木桶還盛得了水嗎?完全填滿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

可以看出,道家的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雖然只有簡短的四字,但要想達到「治」的目的,對「無為」的應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個人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終極考驗。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道家的有關「無為而治」的經典言論。在個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 「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無為」便是事成後不佔有,不自恃,不居功,因為不居功,其功勞不會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無為就要功成身退,這是天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無為」就是知足,知止,這樣便長滿足,可以長久。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虛妄的事情,不說那些無用的蠢話空話假話。

不硬較勁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聲嘶力竭而使教化潤物細無聲。讓萬物自然發展運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創造和成績,並不據為己有。

有了作為,並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勞,也不因而自傲膨脹。越是不爭奪不膨脹,你就越有威望。

越有公認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殺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所有這些都體現著辯證的思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供後人借鑑。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讓我們學著從容,淡定,有大氣量,追尋自然之道。

修身,修的是行為,宗旨在於內心。瞭解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能更深層次的挖掘我們的內心觸及靈魂。 道家的「無為」提倡以柔克剛的辯證法,他不是為了說明世界,解釋世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現實世界,用內心直覺的體驗方法追求無為而無不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聖人體無的精神境界。

莊子用相對主義方**證了無為而無不為,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認識變幻莫測沒有絕對標準的各種具體事物,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關於美醜、是非、善惡、有無、對立,都是人的主觀臆斷,使人陷入困惑。人要走出思維的侷限性,減少內心的彷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淮南子》裡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有一次在釣魚,他已經釣了一桶魚了,惠施(那時候做了官,很威風,帶了一個車隊來看莊子)來看他。莊子看到這個老朋友,帶了一個車隊來以後,他不跟惠施說話,只拿了一條魚,然後其他的魚全倒進水裡去,就走了。

什麼意思?他實際上首先是對惠施的一個諷刺,你那麼誇張幹嗎,是不是?你需要坐十幾輛車?

人在文化習俗裡邊養成的人和世界關係,它就是一個佔有的心態,不是說我佔有了要用,而是拿來對比,佔有的越多越好。莊子對這個批評得很厲害,他對惠施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我要那麼多魚乾嗎?

我一條魚就夠吃了,把其他魚都倒掉,這就是回到自然。有的時候,隨意的生活,你不要老想著,我要佔有一些東西。莊子對佔有的否定是貫穿始終的,假如沒有這一層,你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所以在這意義上說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樣的,他最後表現出來的是非常率真,有真性情。

但是真正的老莊,比如從老子開始,由莊子闡發出來的這種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調動你的生命的潛能,是對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對自然的潛能信任。追隨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會生活的這種障礙,社會習俗、文化規範的條條框框,讓這個潛能發揮出來,做到超脫世外。

3.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

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積極進取,鼓勵競爭,張揚個性的社會,但過分的競爭,誇大的張揚,快節奏高度緊張的社會不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們自己心力交瘁。在這種情況之下,人的心靈保持平和冥昧狀態更顯重要,以虛待物待人,心虛才能妙應萬物。現在看來,老子倡導的處世奇術、做人奇境,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無勝有,以虧勝盈,寵辱無驚,百撓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並沒有過時。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人們的內心深處日益湧動著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頓心靈的渴望。我們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條,保持一顆寧靜的、虛明的心,謙下禮讓,寬厚待人,守柔處弱,尋求心理的平衡和寧靜,化解人際的緊張關係。

道家「無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內化到我們青年學生的頭腦中,利用它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無為而不為的意思是什麼,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有所不為是什麼意思,請舉例

釋義 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執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執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 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 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 無不為 出處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

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哲學 英語 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 按照詞源有 愛與智慧 的意思。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 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

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一種方法,幫助人找到真理的方法.經過哲學訓練的人,思維縝密,邏輯嚴謹,所得之推論也就更加接近真理.哲學能告訴你真相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對事件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的概括和總結。世界觀 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