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知識

2021-05-25 20:05:04 字數 5733 閱讀 6310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樂圖資料

篇一:普及文明禮儀知識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

人的知書達禮並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獲得的。目前,我校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現在已是新時期,時過境遷,物換星移,禮儀規範也隨著時代不斷髮生變化。

歸納起來,無外乎有這樣幾個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現為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謙恭禮讓、諒解寬容、與人為善,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重形象、講禮儀;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遵守規則、維護公德,同情弱者、扶貧濟困,愛護環境、善待自然。此外,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

說聲「對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禮儀用語之一,「對不起」這句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使人與人之間緊張的矛盾關係鬆弛下來,有助於我們與他人相處融洽,能讓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讓自己親近別人。文明禮儀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各班主任、教師通過教育訓練,持之以恆,使學生逐步形成文明識禮的好習慣。

學生如果出現反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應對學生充滿信心,抓反覆、反覆抓、紮紮實實,堅持不懈。每當學生放學時,我們都提醒他們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如果老師從你身邊走過,就很自然的向老師問好。現在我校大部分的學生已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不論是在樓道里、上學的路上,還是在校園的

2樓:匿名使用者

1、 什麼是禮儀?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

2、 禮儀是由哪幾項基本要素組成?

禮儀是由(1)禮儀的主體;(2)禮儀的客體;(3)禮儀的**;(4)禮儀的環境等四項基本要素所構成的。

3、 什麼是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範。

4、 什麼是禮節?

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等慣用的形式和規範。

5、 什麼是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姿態等。

6、 什麼是儀式?

儀式是指在特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式、規範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

7、 禮儀的六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級影響性、時代發展性。

8、 禮儀的四個原則是什麼?

(1)尊重的原則;(2)遵守的原則;(3)適度的原則;(4)自律的原則。

9、 禮儀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2)它有助於人們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係;(4)它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10、 為什麼要講究禮儀?

講究禮儀並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11、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淨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3樓:劉梓哲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物件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一、個人禮儀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係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汙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觀,也不尊重他人。

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或原則。

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

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

"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型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

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

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併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

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鐘"。

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

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4樓:爾娃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瞭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充套件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

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2023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文明禮儀知識

5樓:匿名使用者

文明禮儀伴我行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現實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為,都是因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一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瞭然的區別。這一漸變,既與思想認識有關,更是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

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程序中,人人能拋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

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有哪些文明禮儀小知識,小學生文明禮儀知識

要多說謝謝 對不起一類的詞 比如倒茶不能倒滿,這些之類都算 小學生文明禮儀知識 小學生文明禮儀詩歌 童謠 課前準備歌 上課鈴聲響 趕快進課堂 書和文具盒 擺在桌子上 起立要站直 坐下不亂晃 不做小動作 上課要聽講 發言先舉手 回答要響亮 學會守紀律 做個好學生 好習慣 三字歌 小學生 要做到 孝父母...

文明禮儀之歌,有關文明禮儀之歌

追著小鳥,走進 密林,追著小溪,走進深山,追著蝴蝶,走進花叢,讓我們走進禮儀之窗。讓小錘去敲醒每一個人,讓我們帶著禮儀走進學校,讓校園充滿歡聲笑語,高高揚起我們的雙臂,去擁抱一個美麗的夢。把自己變成文明樹,去體驗文明的歡樂 把自己變成禮儀花,去感受禮儀的樂趣。走進禮儀之窗,沐浴文明禮儀。等你從禮儀之...

校園禮儀知識,校園文明禮儀常識

1 女生不化濃妝,不燙髮 染髮,公共場合不穿吊帶 露臍 衣服 2 男生不留長髮 不蓄鬚,公共場合不穿跨欄背心 光膀子 穿短褲拖鞋。3 語言文明,不說髒話 粗話,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4 戀人在校園裡不能表現得太親熱,不能出現擁抱 親吻等行為。4 遇到老師,不躲避,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請老師先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