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出處,佛曰 「不可說,不可說。」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

2021-05-04 21:25:20 字數 3700 閱讀 5710

1樓:匿名使用者

《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一則就諸法之生與不生,說六句之不可說,即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佛說「不可說」,是因為凡夫無法真正理解佛表達的真實含意。連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何況凡夫

2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中如果真有一模一樣的偈子,我估計要哭了,題主也太瞧不起譯經的大德了,哪怕一箇中學古文水平的人,稍微琢磨下,也可不可能寫出文義水準如此不堪的偈子。

「不可說」在佛經中出現得比較多,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字面意思,不可言說,另一個意思是形容數量多。

至於真如實相超越思辨,不可言說,這個說法在經典中多有宣說:

《大寶積經》卷二十二,被甲莊嚴會:音聲及文字,不應隨順轉,應知真實義,無行以隨行。實義無音聲,亦無有文字,超過語言數,乃名為實義。

《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於勝味。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於實義。

《楞伽經》卷四: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

《楞伽經》卷三:我謂二種說: 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佛說華手經》卷六:佛所言說有出世間,出世間法則無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楞伽經》卷二: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大乘寶雲經》卷六:假說世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世法而不執著;假說佛法,非第一義故,雖得佛法而不執著;假說菩提,非第一義故,雖得菩提而不執著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說,名字論量,名為世諦,於世法中無第一義;雖然,若離世法,第一義諦不可得說。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若有眾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應依趣。

《華嚴經》卷十六,須彌頂上偈贊品: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

《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如以空拳誘小兒,示言有物令歡喜,開手拳空無所見,小兒於此復號啼。

如是諸佛難思議,善巧調伏眾生類,了知法性無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間。

《華嚴經》卷五十二,如來出現品: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無量義經》: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慾不同,性慾不同,種種說法。 ……是故初說、中說、後說,文詞是一,而義別異。

《大般若經》卷八十一,告天子品:佛言:我曾於此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文字言說皆遠離故,由於此中說者、聽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

《楞伽經》卷三:佛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人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藕益《閱藏知津》卷二十二:佛言:我於諸法都無所見,故無所說。乃至般若不可說示。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金剛經》: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

釋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燈會元》卷一: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圓覺經》捲上: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楞嚴經》卷二: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應當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為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馬鳴《大乘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六祖壇經·頓漸品》: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維摩經》卷中,觀眾生品: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話解脫也。

《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回向品: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語言道,亦復不著無言說。

《大寶積經》卷一百,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諸智慧者,於無文字假說文字,然不著文字,法性無礙,是故智者不礙文字。

《大寶積經》卷一○二,善位意天子會:凡有聽受,則為取著。

……如是聽受,當知彼住三種縛中,何謂三縛?一見我縛,二見眾生縛,三見法縛。天子,若無如是三種見縛而聽法者,當知彼住三種淨中,何謂三淨?

一者不見自身,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二不見說者,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三不見所說,不分別,不思念,不證知。

《楞伽經》卷三: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

《大寶積經》卷三十七,菩薩藏會:從境界生,是名為識;從作意生,是名為識;從分別生,是名為識。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所言識者,住有為法。

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住生滅者,名之為識;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華嚴經》卷四十,十定品:現量所得,以智自人,不由他悟。體性如實,淨眼現證。

《大寶積經》卷五十二.菩薩藏會:若諸經中,宜說於道,如是言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說於果,如是言教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說世俗諦,名不了義;說勝義諦名為了義。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無二元別,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文句廣博,能令眾生心意踴躍,名不了義;若有宣說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這句話的出處是**?

3樓:手機使用者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恆。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佛曰:將生命結束在愛人面前,瞬間的痛苦,永恆的幸福,無法抵擋的**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曰: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曰。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凡是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說話做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太過分,否則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產生相反的結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 量變到質變 凡事都要適可而止,切莫 趕盡殺絕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規矩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欲速則不達,順其自然是正道 唉 正所謂 物極必反 吶 只可意會,...

關於事不可做絕話不可說滿的作文,一篇關於事不可做絕話不可說滿的作文

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留一份底線,不要做的太絕。做事也好,為人處事也好,凡事留一手,給自己一條退路,留一線轉機 一篇關於寫事的作文 500字左右 一件小事 今天上午,我的手上又多了一塊傷疤,這個傷疤是怎麼來的呢,如果說出來你們一定會笑我的。唉,不吐不快,還是說出來,你們愛笑就笑吧。事情是...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下一句是什麼?

出自 出自先秦佚名的 氓 全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爾 一作 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