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經是什麼,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近體詩?

2021-05-14 17:25:18 字數 4749 閱讀 4846

1樓:倉田千尋

按照字數的多少來劃分古體詩的類別,這僅是從詩歌字句結構的純形式的發展來說的,而其最大的不足是反映不出一定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典型性,更不能體現出不同詩歌類別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應具有的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特點。如此以“言”為形式的詩體類別的簡要說明,除了幫助我們認識詩歌不同字數的不同結構形式外,沒能給我們以鮮明的時代特色之印象。也就是說,有形而無神。

而要使詩歌的分類形神(韻)兼備,唯有側重於體現詩歌形式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社會典型性,才是分類的最有說服力的標準。 如此而言,古體詩的分類,最能體現形、神具備的標準的則是以四言詩為代表的《詩經》;楚辭;樂府詩及五言詩。因此,這部分就分別具體地介紹一下這四種在形色上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別具一格的詩體。

1、詩經體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產生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期,導致了它所選的內容廣泛豐富,可以說,它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了當時人們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 《詩經》在先秦時只稱《詩》或“詩三百”,漢代以後成為儒家的經典,才稱為《詩經》。

《詩經》的採集編輯,可能是周王朝經過各諸候國的協助,先分別在各地採集民間歌謠,然後集中起來,經過加工整理而成的。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庸、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它表達了周代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它也顯示了周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大雅全部是貴族作品,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間歌謠。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是最高統治者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都是貴族作品。

在周代,詩三百篇本來都是能夠配樂歌唱的,風、雅、頌是一種**上的分類。“風”是地方樂調,十五國風就是各國不同的地方樂調。當時的《秦風》、《楚風》、《魏風》、《鄭風》等等,就象我們所說的“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一樣。

“雅”是“正”的意思,在周人看來,雅中各篇所配的樂調是正聲,所以叫作雅,正象他們把當時的官話叫做“雅言”一樣。“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歌詩。有的頌詩不拘形式,有不押韻的,不分章,篇制短小等特點;頌詩一般用大鐘伴奏,因此聲調比較緩慢,奏一首頌詩時間是很長的。

(1)、詩經體詩的句式特點 《詩經》中絕大部分是四言句式,由於它是在古老的二言體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在四言的基本句式外,還雜以長短不同的句式,如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如此使詩歌的形式錯綜變化,活潑自由。 四言體詩在西周到春秋,在詩臺上占主導地位,這是人民在發展的時代中所要充分表露他們思想感情的需要所決定的。

因為四言體詩每句兩個音步,容量比一個音步的二言體詩增加了一倍,由於這一進步,四言體詩就使大量的重言詞、雙聲詞、疊韻詞得以入詩,增加了詩歌的表現力。 重言詞,又叫重疊詞,在《詩經》中被廣泛應用,例狀桃花之鮮的“灼灼”;盡楊柳之貌的“依依”;為日出之容的“果果”;擬雨雪之狀的“漉漉”;逐黃鳥之聲的“喈喈”;學草蟲之韻的“嚘嚘”。由於重疊的形式使形容詞更富於表現力,寫景狀物,擬形傳聲,更富有形象性和節奏感。

雙聲詞,如參差、踟躕、蒹葭、栗烈、奮飛、隱憂、高岡、悠遠、正直……等等。疊韻詞,如綢繆、輾轉、泉源、婚姻、泣涕、沃若、窈窕、溧搖、崔嵬……等等。這些不僅能夠生動地描繪事物,與表現複雜的思想感情,而且音韻鏗鏘、宛轉和諧,富於**美。

由於四言體增加了語言容量,因此使詩歌更便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段狀物賦形,抒情言志。 例“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風·柏舟》)的比喻;“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小雅·大東》)的對比;“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邶風·柏舟》)的對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的對偶;“瑣兮尾兮,流離之子”的雙關;“女曰觀乎?士曰既且。”(《鄭風·溱洧》)的問對。

詩經體詩的四言詩,由於通過古老的二言體詩的基礎而發展演化,使之在詩歌史上形成一次詩歌體裁形式上重大變化,而這,正是發展了的歷史使當時的人民為進一步充分自由地表達他們的生活的思想感情所決定的。 (二)、詩經體詩的結構 《詩經》三百零五篇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詩,也就是今天的“歌詞”,因此《詩經》中的每一篇詩都和**有密切關係。如此不同樂曲的曲式、節奏韻律就決定了詩體的不同結構。

(也就是說,《詩經》中每一篇詩體的章法結構,是與它們的曲式有關的)請看以下幾種形式。 a 重章復沓 《詩經》中的詩,特別是國風中的詩,大部分是民歌,由於抒發感情的需要和樂曲演奏的需要,為了便於詠唱,便於記憶,常常採用重章復沓的形式。 (a)單純復沓式:

一首詩重章復沓,完全是由於**分章或抒發感情的需要,詩中的幾章在思想內容上幾乎完全重複,如《庸風·鶉之奔奔》 鶉之奔奔,鵲之強強。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強強,鶉之奔奔。

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這首詩的兩章只是第二章首二句和第一章首二句互相顛倒一下外,其它都無什麼變化。 (b)遞進復沓式:

一首詩的重章復沓在思想內容上是逐章遞進,一章比一章加深的,如《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裡的一日不見,如三月、如三秋、如三歲,三章語意層層遞進,感情步步加深,迴環宛轉,意味深長。 這種重章復沓,採用一唱三嘆的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現一個主題或一種感**彩,一次又一次地扣動人們的心絃,從而感染讀者或聽從,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b、副歌 在某些分章節的歌曲中,往往有一部分每遍聽唱的歌詞不同,而有一部分每遍所唱的歌詞相同,這歌詞相同的部分就是副歌。副歌在節奏、速度或調性上都和正歌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能夠集中表達整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副歌的形式比較靈活,有的放在一個曲調的前面,例如《幽風·東山》共四個章節,而每個章節的前面四句“我徂東山,滔滔不歸。

我來自東,冷雨其濛”即是副歌。 也有的副歌放在一個曲調的後面,例如《召南·殷其雷》共三章,而每章最後一句“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即是其副歌。

c、序曲 序曲,在樂曲的前面,在一個曲調的幾次重複之前,用一個序曲,有預示全曲內容的作用,例如《陳風·衡門》 (序曲)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1)、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2)、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這裡說青年有了自己的心上人,非常滿意,毫不羨慕哪些大家閨秀。

序曲用形象的比喻說明知足者常樂,預示全詩的內容。 d、尾聲 尾聲是指樂曲的結束部分。在一個曲調的幾次重複之後,用一個尾聲結束全曲。

尾聲和前面的曲調在節奏、調性上有所不同,常常用以引伸未盡之意,並加強結束感。例如《召南·野有死麇》: (1)、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2)、林有樸嫩,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尾聲)舒而脫脫兮,無感我悅兮,無使龍也吠。

這裡說獵人在山林裡打獵,既獲得了獵物,也獲得了愛情。詩的前兩章用第三人稱作客觀描寫,最後一章尾聲用姑娘的口氣寫出,更加真切動人。 e、聯曲 《詩經》中的詩把節奏、樂性、拍節都不相同的兩個曲調聯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思想內容,這就是聯曲。

聯曲形式有三種: (a)、兩個曲調各自重複,聯結起來構成一個歌曲。 (b)、兩個曲調有規則地交叉聯結,成為一個歌曲。

(c)、兩個曲調不規則地交叉聯結,成為一個歌曲。 (3)、詩經體詩的用韻 《詩經》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沒有用韻,這七篇詩都在《周頌》、《商頌》等祭祀詩裡。《詩經》由於不是一時一地之作,因此用韻的方式也比較複雜多樣,具體可歸納以下情況:

(a)、從用韻的位置看,可分為句中韻和句尾韻兩種。 (b)、從一章詩的用韻看,可分為一韻到底和中間換韻兩類。 (c)、句尾用韻的方式:

1、句句用韻。2、隔句用韻。3、交叉用韻。

4、抱韻。

2樓:手機使用者

詩的一種 古體 分古律 古絕

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近體詩?

3樓:life無明小魚

1、古體詩(或“古風”):該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

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 古體詩押韻較自由。

2、近體詩(或“今體詩”):近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近體詩有兩種,一種是“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一種則是“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擴充套件資料

1、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

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2、近體詩的特點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古體詩是什麼朝代開始的,古體詩和近體詩分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1 古體詩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 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 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雜言詩也是古...

怎樣寫好古體詩,怎樣學寫古體詩

平仄押韻格律的硬性規定是什麼 上聯第一個字平,下聯第一個字就仄。就是反著的。好像忌孤平調等等。就是說不能一句中只有一個平。反正忌諱多,但是這樣太難了,有些重點的忌諱一下就是,其他不用管。還有如何將自己的感情注入詩歌那?就是多讀多背,自己寫詩要心有所感。你如果是應付而寫詩,不寫也罷。王力的詩詞格律先看...

仿古體詩大全我想自己寫一首仿古體詩,應該怎麼寫

如果你說的是五言或七言的絕句或律詩的話,建議 首先弄懂詩的平仄 其次找平水韻,按著韻部中的字結合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寫。ps 仄聲得注意入聲字 自己寫一首古體詩,拜託了!冬至北國大雪落紛飛,遊子紛紛從外回。萬物銀裝又素裹,又是一年要結尾。你知道的吧唧嘴上說說的我啊哈哈哈,你知道的啊哈哈哈,你都這麼說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