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是什麼時候被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8-19 14:50:54 字數 5115 閱讀 3093

1樓:匿名使用者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

根據二儀實錄記載,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

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複色染;複色染可以套色

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儲存著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

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主要源於苗族生活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1]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

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1]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揹包、提包、揹帶、喪事用的葬單等。[1]

蠟染歷史介紹

蠟染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著色。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023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著色。印度在公元前2023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

埃及在公元前2023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2023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裡,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

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佔代蠟染帶來困難。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邏輯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斷,以此來研究中國蠟染才有一定的說服力。

儘管這些推斷也許不盡完善,但也可以為進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種思路。為此,可以認為,從北京山頂洞人使用單一的礦物顏料到後來豐富多樣的染料;從原始先民的單一色彩塗繪到後來的多樣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發生與發展總趨勢應該是:

從使用色彩材料來說,古人是從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帶有色彩的自然物)發展到對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後使用(自然物的研磨與調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色彩裝飾物件來說,古人是從利用色彩著色於自身(塗身,文身)發展到利用色彩著色於物體(彩陶、服裝等),或者二者同時發生;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繡、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上述推斷,可根據文字記載與出土實物的比較來做進一步的證實。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人類對色彩及染料的認識與應用遠早於紡織色彩。人類使用色彩的行為經歷:

「人類從著色於自身開始(文身)——發展為著色於物體。」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

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

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著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

最具說服力的例項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硃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

《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裡」、「素衣朱繡」、「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

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2樓:黃奕涵

2023年5月20日

我國的歷史遺產有哪些

3樓:我的團長是檸檬

我國的歷史遺產有洛陽龍門石窟,焦作雲夢山,鄭州嵩山。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23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擴充套件資料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23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絡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4樓:京城「老炮兒

我國歷史遺產從北到南共二十一處,多數為皇家場所,天壇、頤和園等。歷史遺產之首為北京故宮

5樓:夕陽戰刀

屬於歷史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拉薩)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2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23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智慧教育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定義是什麼

智慧教育即教育資訊化,是 指在教育領域 教育管理 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 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 網路化 智慧化和多 化,基本特徵是開放 共享 互動 協作 泛在。以教育資訊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資訊科技改變傳統模式。自2012年教育部所公佈的新一輪教育資訊...

香港是什麼時候怎樣被英國戰略,香港是怎麼被英國侵略的

香港1841年1月26日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 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 清 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 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 中英簽訂不平等的 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

文言文是什麼時候退出歷史的,求文言文廢除的歷史過程

文言文是古代書面用語copy,平常並不怎麼說。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時間,它的退出是比較緩慢的。百日維新的時候已經提出廢除八股文,這應該是前奏。然後1915五四運動時開始主張文學革新,也就是不用文言文,用白話文,狂人日記 就是在這時出現的。當時,主張文學革新的這些人認為文言文與世界潮流不符,怕它會葬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