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引用詞句是否翻譯,古文中「得」翻譯成得以,能夠的句子有那些

2021-08-27 07:46:09 字數 5399 閱讀 4047

1樓:獨孤上尉

這個視情況而定。

假如是把詞句引用來進行比喻某種狀態或情形,最好還是翻譯過來。

原文是:「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闢丸也;宰夫胹熊蹯不,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趙盾、士季 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 繼也。

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 「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 者鮮矣。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 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倘若譯作「詩經說:『沒有誰向善沒一個開始,但很少能堅持到底。』如果這樣,那麼彌補過失的人就太少了。

」要比僅僅譯作「《詩經》上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果這樣,那麼彌補過失的人就太少了」更加易懂

如果引用的詞句是去一些表達古人唸誦或吟唱的詩句,不加以翻譯的話效果會好一點。

2樓:麥田蜘蛛

如果引文通俗易懂,可不譯,如果不那麼通俗,就最好譯一下。像你舉的那個例子就最好譯一下。

3樓:撼蝸址唾較墒

這種情況下不用譯,在唐朝之前,如果用單字表示,如「詩」「文」「道」都是有所指。人一看就明白了,不用譯。

古文中「得」翻譯成得以,能夠的句子有那些

4樓:公考路上的人

得以,能夠

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人皆得以隸使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古詩文**翻譯

5樓: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全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

曾經:曾經歷過。曾,副詞。經,經歷。

滄海:古人通稱渤海為滄海。

除卻:除了。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紫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27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

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後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 完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後,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裡繼續沉浸,在往事裡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

而記憶裡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複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嶽飽覽山水之勝,你內心裡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子、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之山嗎?……

愛情、讀書、攬勝、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生命與情感的極境。

所以,大部分人並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滄海深處。

頂多只是遠遠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歷過滄海,所以,對水就不挑剔:鹹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曾經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者的苦愛。

未經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曾經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裡灌滿海水的人,當他上岸,當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雲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雲都是神話的雲,美麗的雲,她們繚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並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藉助風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曾經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雲。

6樓:淪漣

元稹《離思(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7樓:情繫過往

體裁:【七絕】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原意 經歷過大海的廣闊,就不會再被別除的水所吸引,經歷過巫山的雲山霧海,別處的雲山就不能被稱道了,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花爭豔,心裡一半裝著的是大道,一半是你的容顏

註釋 【註釋】:

《云溪友議》雲:「元稹初娶京兆韋氏,字蕙叢,官未達而若貧……韋蕙叢逝,不勝其悲,為詩悼之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詩句由《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蛻變而成。句意為:曾經到過大海見過海水,覺得其它的水就難說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雲,再也沒有如此奇美的雲了。

海水深廣而洶湧,自然使江湖河泊裡的水相形見絀。宋玉《高唐賦》雲,巫山之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見於淵,珍怪奇緯,不可稱論」;陸游《入蜀記》雲,「神女峰上有白雲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如此之雲,別處的雲與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

「難為」「不是」,顯然是誇張說法,但「滄海」、「巫山」的形象為水中之最,雲中之尤,各為世間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經歷過、觀賞過的人,對其他的水與雲,確實很難看上眼了。詩人「索物以託情」,語近思遠,風情宛然,強調了抒情物件的無與倫比,表達了對亡妻韋惠叢的無限仰慕及忠貞不二的愛情,從而既表明心跡,又告慰亡妻。孟子兩句,一為「難為水」,一為「難為言」,元一為「難為水」,一為「不是雲」,不僅出新,用詞也善變化。

今人用此兩句,常喻人的閱歷廣,眼界就開闊,追求的目標就更高。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

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

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瞭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豔,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8樓:渠穎速盼盼

less

lonely,

mourning

ceremony

prepared,

oninstructions

from

siblings

inorder

andwould

like

tosay.

在文言文中「之」翻譯成「去「」到」的句子有哪些

9樓:q王小年

句子:1、之,適也。——《廣雅》

翻譯:之,去。

2、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翻譯:自從丈夫到東面後。

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翻譯: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

4、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翻譯:或假裝瘋狂不知逃到何處的

5、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翻譯: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

【之】其它古義:

1、出,生出,滋長。

之,出也。——《說文》

翻譯:之,生出,滋長的意思。

2、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宣王說之。——《韓非子·內儲說上》

翻譯:宣王說南郭處士來吹竽。

3、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翻譯:鄭國的商人弦高在市場遇到他們。

4、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翻譯:紂王下令將人帶上法場,要殺了他的母親。

6、助詞,的。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翻譯:謝莊少年的技藝非常精妙。

感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古文中的意思

1.說文 卷十 心部 感 動人心也。從心鹹聲。古禫切 2.意思 動 感動。愚公移山 專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屬二山。竇娥冤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錦,免我屍骸現。動 感觸 感慨。蘭亭集序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岳陽樓記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動 感嘆。歸來去辭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琵...

審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古文中的意思

1 詳細,周密 慎。視 2 詳究 考察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呂氏春秋 察今 3 知道,知悉 審矣,何足怪乎?司馬遷 報任安書 4 又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晉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5 審訊 審判 餘經秋審,皆減等發配。清 方苞 獄中雜記 6 真實 確實 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

方字用古文有哪些翻譯,古文中見字的翻譯有哪些?

方 字古語釋義 一 動詞 的解釋 1 象形。下從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並船為本義。2 等同 相當 例子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周禮 考工記 3 比擬 例子 贊票騎亦方此意。漢書 衛青霍去病傳 注 比類也。4 辨別 例子 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國語 楚語下 5 佔有 例子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詩 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