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人物分析,關於諸葛亮的人物賞析(急用!!!)

2021-12-24 17:32:59 字數 5573 閱讀 9006

1樓:爽朗的海信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樓:樹蔭女孩

對諸葛亮:

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

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

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

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佈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3樓:閒情偶寄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山東琅琊陽都人氏(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曾效力蜀國,有享譽「千古良相」之典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範。在他的性格里,我們可以輕易地寫出:智慧、忠誠、穩重、大肚、機敏、博學……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的性格都很明顯地滲透進去了。

首先 智慧。在《三國演義》中,表現諸葛亮的才能的是從兩方面描寫的,即正面和側面。在三十六回合(元直走馬薦諸葛)中,徐庶曾曰:

「以某比之,譬就駑駢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徐庶的這句話正是作者用「未見其人而先見其才」的側面描寫諸葛亮的智慧、才智已經讓人信服了。當劉備經過三顧茅廬,終於在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時,諸葛亮終於開始了正面的描寫,「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三十八回合定三分隆中決策)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對》,從諸葛亮在茅廬中的見識表現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此後,諸葛亮正式進入角色,火燒博望(三十九回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再燒新野(四十回合)舌戰群儒(四十三回合諸葛亮舌戰群儒),巧借東風(四十九回合七星壇諸葛祭風),智算華容(五十同合),三氣周瑜……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輔佐了劉備打敗曹操。取得了天下三分而有其一的形勢。此後又是奉命入川,於定軍山智激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

又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可以說是將計謀、智慧用得淋漓盡致。其手搖羽扇,運籌帷幄的瀟灑形象,千年來已成為人們心中的「智慧」代名詞了。

第二,忠誠。諸葛亮的是的出了名的。杜甫也曾言「兩朝開度老臣心」。

只因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將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獻給了劉備的復興漢室。劉備在世之時,他開闢一土、平定南方。劉備死後,他盡力輔佐后皇,六出祁山,幾度北伐魏國,最後還是操勞過度死於九丈原,後人追曰「忠武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出師表》中表現得一清二楚。

第三,穩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馬,給人的印象是很信賴,感覺他要是出馬,那麼什麼問題也沒有了,這正是他的穩重。(四十六回合)應奇謀孔明借箭,他非常穩重,利用清晨江面的大霧,很瀟灑地「借」到了曹操的百萬之箭。

在劉備死後,魏國從五路圍攻蜀國,劉禪急得半死,但是他卻在宰相府裡平五路(八十五回合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辦事的穩重真的可以比做泰山也。

第四,大肚。一個好的軍師必定要胸懷廣大。諸葛亮從一開始給我們的印象就有這點。

當劉備三顧茅廬後,他的兄弟關、張兩人就不高興了,以無禮於諸葛亮。(三十八回合定三分隆中決策)然而他並沒有放在心上,用火燒博望坡後冰釋前嫌。在赤壁戰前,周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三日造百萬之箭來陷害他,但是他沒有計較。

(四十六回合用奇謀孔明借箭)在平定南蠻時,他七擒七縱,對孟獲的大肚,連敵人也服了。

可是所謂人無完人啊,諸葛亮性格缺點也是有的。他過分的忠誠,成了愚忠。他「斬馬謖,誅魏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宗旨也忘了。

過分的鞠躬盡瘁導致蜀國人才奇缺,君主無能……這些又都是他性格中的缺點。

但是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勞,他滿腔的智慧與忠心造就了他萬古留芳的賢相之名。兩千年來,諸葛亮早已成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中國歷史與華夏民族共同的驕傲!

關於諸葛亮的人物賞析(急用!!!)

4樓:袖籽歌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

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

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

「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

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

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

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

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

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

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

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

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

「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

」然儘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物,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 軍事家 政治家。幫助劉備建立了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三國演義當中的一位 風雲人物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軍事家 政治家。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 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是心胸寬廣 足智多謀 生性謹慎 謙遜有禮。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 以諸葛亮為榜樣,為...

讚揚諸葛亮詩集,關於諸葛亮的詩詞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哪逢聖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巾。白居易 6666666666666 66666666666 66666 讚美諸葛亮的詩詞 勉縣五丈原諸葛廟 一詩二表三分鼎 萬古千秋五丈原。一對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縱八陣圖 ...

關於諸葛亮勇敢的故事,關於諸葛亮勇敢的故事100字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知道後率領15萬大軍壓境,而諸葛亮的城回裡答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眾人知道司馬懿的軍隊來了個個都很驚慌,諸葛亮便說他有辦法,過了一會兒司馬懿的軍隊來到城前看到門口有幾個人低頭掃地,城門開著,城樓上諸葛亮在彈琴,司馬懿覺得其中有詐便率領軍隊走了。有關機智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