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壺」究竟怎樣「計時,用漏壺計時存在哪些不足?

2022-10-26 14:45:09 字數 5328 閱讀 5232

1樓:活寶

古人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託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

2樓:匿名使用者

「日晷」計時是古老中華,最早的太陽鍾「光鍾」。其影像的方位,可以表示時辰;陰影的長短,即可代表季節。世人將其製造成,公眾計時的中華計時之表「華表」!

成為藝術品位極高的大型日晷,日每沐浴太陽神「火」的光輝,成為都市的標誌和象徵,充分表示中華權貴之尊嚴。古老中華,伴隨著「日晷」的應用與發展,自有多種計時方式問世。事實證明,中華歷代朝廷,曾使用刻漏計時的水鍾。

由於滴水刻漏沒有實用價值,因而史料就沒有使用「滴漏計時」的記載。可見,銅壺刻漏本不是銅壺滴漏,而流水刻漏,才是「計時水鍾」發展的主流。另外,現已發現咸陽宮「虹吸排水」計時報時的「公道水鍾」。

這畢竟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而無須置疑。西漢的「千章漏一」的註解中稱「漏壺的原理是利用滴水多少來計算時間,因此後人稱作水鍾」。這就是說,千章漏一是滴水計時器!

銅壺刻漏就是銅壺滴漏!問題是古今,一直無人能說清楚銅壺滴漏,特別是千章銅漏一,究竟是怎樣計時,而值得關注與深思!(詳見以下附圖) 通過模擬實驗與材質造型分析,不難得知:

銅壺刻漏本不是銅壺滴漏,滴漏計時並無實用價值,流水刻漏才是水鍾發展的主流。自動穩定水壓,也是多級漏壺「刻漏計時」的核心技術!西漢「千章漏一」,應當是「滲漏蠟油」燃燒的燈。

使用這一自動供油的燈具,插上油麵浮標「燃油計時」,尚有防凍之能。對此,人們不但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必將是無須置疑的歷史事實!

在中國古代漏壺的計時精度如何?

3樓:漫閱科技

這是一個看來容易實際難的問題,雖有不少人做了很多工作,但迄今為止並沒有一致的看法。這固然有許多客觀的困難,如古代漏壺實物完整保留至今的很少。在20世紀50年代有人對故宮交泰殿漏壺做了實驗,結果是每小時漏水3.

5公斤,每天要漏84公斤水,24小時誤差為10分鐘左右。對於前代的漏壺精度,只能從文字材料中去推求。有人認為,將一天分為100刻的計時制度在商代出現時必須有能讀到「刻」的計時工具,而直到西漢時漏刻的精度不會高於1刻。

又有人認為東漢時漏壺測量精度可達0.5刻左右(《自然科學史研究》第二卷4期,2023年,第306頁),而隋唐以後漏刻精度可達1-2分鐘之內,宋代燕肅蓮花漏的誤差(指一晝夜的誤差)最多約為1分鐘。

用漏壺計時存在哪些不足?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明代,詹希元創造了一種「五輪沙漏」,這是一種專門報時的機械鐘。初輪上裝有16個沙鬥,當沙池裡的沙不斷地漏進鬥中,壓動初輪轉動,通過小齒輪分別帶動二輪、三輪、四輪,最後傳動到水平旋轉的中輪。中輪的長軸穿過一個測景盤,長軸頂端裝一根指標,隨長軸轉動,測景盤上刻有時刻,指標轉到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時刻。

中輪上的特別裝置,帶動測景盤兩旁的兩個木人,按時敲鈴報告時間。

古代是怎麼樣計時的?

5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雨天該怎樣計時古法

6樓:匿名使用者

1、圭表、日晷都是我國古到人民根據」立竿見影」的效果來發明出的計時工具。但這兩種的計時工具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它們需要太陽,一年365天,總不能天天大太陽吧?假如沒有了太陽,比如碰上陰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這時一種突破太陽光限制的計時工具-----漏刻應運而生。

2、據記載,西周時候就已經有了漏刻,所謂「漏」就是壺,可用來裝水亦可洩水,前者為受水型漏壺,後者為洩水型漏壺,「刻」即是記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從漏壺中滴出,水位下降,壺中的箭刻也下降,從而確定時間或滴水進壺中,水位上升,箭刻上升來指示時間。

3、早期都為洩水型漏刻,受水壓力的影響較大,水位高時,水滴下落過快,水位低,水滴下滴過慢,造成誤差。後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恆定的水量注入漏壺,提高了記錄時間的精度。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還創造性地採用多級漏壺以來平衡水的流速。

4、水漏刻的發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條件限制的重大進步,但水是一種流體,存在多種形態,受到溫度和空氣溼度影響,這些引數的改變都會影響記錄的精度,白天和夜晚需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來調整。

7樓:匿名使用者

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滴水測時。

陰雨天用漏刻,是水鍾,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均勻水流導致的水位變化來顯示時間。漏刻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時儀器,由於古人的高度重視,漏刻在古代中國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其計時精度曾達到過令人驚異的地步。在東漢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漏刻的日誤差,常保持在1分鐘之內,有些甚至只有20秒左右。

但是,漏刻也存在規模龐大、技術要求高、管理複雜等缺陷,不同的漏刻,由不同的人管理,其計時結果會有很大的差別。顯然,它無法適應時間計量在準確度和統一化方面的要求。

8樓:前進老師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古人在陰雨天的時候使用漏刻,水鍾計時。

漏刻,是一種典型的等時計時裝置,計時的準確度取決於水流的均勻程度,早期漏課大多使用單隻漏壺,滴水速度受到湖中液位高度的影響,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制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即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洩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這樣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提問下雨天用什麼來看時間

回答就是說的用漏計時,露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漏,不是露,打錯了

更多4條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9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杆,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

「一盞茶」、「一炷香」

明清**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一歇」、「半歇」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箇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計時方法一般如下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鍾由一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

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臺"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1樓:_蘇離微

好像是沙漏,分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還有「更」要的話追問吧。

古代如何用沙漏計時,古代怎樣用沙漏計時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線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執行時間1分鐘。西方發現最早的沙漏大約...

究竟怎樣算愛國

愛國與保護主義 自大主義是兩回事,所為保護主義 自大主義與當年清 自稱 大國相仿,具體包括 盲目強調民族優越性,在 方面籠統排外。這樣的做法雖然表面上是為了國家,但實際上會影響國家的發展,算不上愛國。真正的愛國主義要在不泯滅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為人民謀取福祉,提倡各個民族和諧共處。你所說的不會影響民族實...

大學的生活究竟怎樣

大學生活不一定都是陽光.但大學生活一定會是大學生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學主要培養學生自學和自律的能力.用心的話,學習是很緊張的,主要靠自己.上大學不僅可以學到新技術,而且還學習如何接受各種能力訓練,學習進一步深造 讀研究生 的學問.大學還有很多的綜合能力的訓練 學生自我管理的訓練,交際協調能力的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