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一詞出自論語原語是什麼

2025-04-29 11:35:10 字數 1739 閱讀 8935

1樓:網友

啟發」一詞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啟發」一詞最早由孔子提出,源於《論語.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裡指出了啟發的時機,即非得學生「憤」和「悱」的時候才對他進行「啟」和「發」。

那麼何為「憤」,何為「悱」呢?宋**學家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看來,只有當學生對問題心裡急於弄清而又無從著手,嘴裡想說而又無從談起的時悔禪候,教師才能對他進行啟發,解開關鍵點。這時你指出屋子裡有乙個牆角,學生就可推知屋子裡還有三個牆角吧。

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從指導思想上分不外乎兩類:即注入式和啟發式。

注入式教學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憑主觀意願「填鴨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在很大碧櫻塵程度上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束縛了學生的智慧型發展。 建國後,***同頌旦志就多次提出「提倡啟發式,廢止注入式」,並在實踐中為我們做出了典範。在當代的教學方法改革中,更要求把啟發式作為指導思想貫徹到每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中去。

《論語》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2樓:小小綠芽聊教育

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時提高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原文:孔子與《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你對論語的理解與受到的啟發

3樓:成大文化

我是乙個古文學不太懂的人,但我想給您的問題做乙個,如果您認為滿意的話,請您及時!

最近去山東遊了一次孔廟、孔府、孔林!確實感覺文化氣息很濃,論語是一本整合著作,非孔子一人完成。對於論語的思想,我認為大致如下:

1.首先,我認為其書大部分都是精華之作,但也有不值得我們可取的地方,請您在閱讀時慎重。

2.論語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貫穿了中庸之道,仁義之道,其實這是漏頌中國文化的根源,中國文化的發源地,禮儀之邦的原型。

3.正是這種思想,使國人從骨子裡就開始有這種中庸的天性,缺少激進的思想,喜歡墨守成規,創新意識遠沒有西方人明顯。有時候這種思想是可以從生物學角度遺傳的,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

4.當然返歲鄭,論語中有許多非常值得可取的地方,正因如此,孔子被譽為世界級的文學大師,文壇泰斗。

當然,這些雀冊觀點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對於古代文學,我認為精華一定要取,糟粕一定要去,否則唸書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見識頗短,請您指正!

論語中讓我們深受啟發的名言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察慎凳欲,勿施於人。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孝鄭,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敗旅已。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啟發」最早見於《論語》一書,原語是:( )意思是:( )

5樓:網友

1、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意思是:不到學生想弄明白而想不通,教師就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弄明白而說不清,教師就不去點撥他。

一詞多義若,若的一詞多義是什麼?

若1ru 1 如果,假如 果。倘 假 天 有情天亦老。2 如,像 年相 安之 素。旁 無人。置 罔聞。門庭 市。3 你,汝 輩。更 役,復 賦,則何如?4 約計 幹。許。5 此,如此 以 所為,求 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6 順從 曾孫是 7 指 海若 古代神話中的海神 望洋向 而嘆。8 指 若木 古...

《予學》出自哪部典籍,「實事求是」一詞出自哪部典籍?

東漢許紹所著 予學 出自 天下無謀文叢 第二輯 經典珍藏版 實事求是 一詞出自哪部典籍?實事求是 一詞出自 漢書 河間獻王劉德傳 書中稱讚河間獻王劉德 修學好古 實事求是 意思是說,研究學問要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然後再從事實中找出真實的結論。實事求是 sh sh qi sh 1 釋義 指按照事物的方...

法西斯一詞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法西斯一詞的來源是什麼?

法西斯 拉丁文 fasces 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誌。法西斯是一根被多根綁在一起的木棍圍繞的斧頭。在官方場合下高階 的衛兵在他的前面持法西斯來代表到來的 的級別和權利。按 的級別的不同,他們的法西斯的數量也不等。允許持法西斯的 有最高裁判官 地方長官 最高執政官 總督 者和皇帝。按羅馬歷史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