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前五章翻譯
1樓:順心還婉順的君子蘭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型沒臘?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察跡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卜滑欲,又不超出規矩」 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翻譯:孔子說:"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論語第八章原文及翻譯
2樓:a多次拒絕薛之謙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冊兄型稱焉。」
譯文】孔子說:「泰伯的道德水平可以說是達到了最高境界,他先後三次讓天下,百姓卻找不到還有什麼事情稱道他。」
解讀】泰伯是周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後,泰伯不回來奔喪,後來又斷髮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了姬昌,也就是周文王。
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稱讚泰伯具有塵信至德,就是因為泰伯三讓天下是為了求得自州猜己的心安,而無任何功利的想法。
論語十二章之的解釋,論語十二章的意思是什麼?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之 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2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 代詞,學到的知識。3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 代詞,前 他們。後 自己的缺點。論語十二章。1.子曰 學而...
《論語》十二章的題,論語十二章練習題
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矣。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學習態度 1.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十二章每一章所講的內容,論語十二章原文每段寓意的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世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處世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人處世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