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學與日常行為規範的關係

2025-05-12 21:55:41 字數 4064 閱讀 3359

1樓:mengmengda冰糖雪梨

1.儒家思想是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促使我們在學習生活中積極進取。例如,做乙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好員工都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因此,儒家思想給我們庸常的生活以動力。

2.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風氣。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國家,探索養老服務模式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儒家思想強調家庭和諧,維繫家族內部關係,成為我國養老模式的重要淵源。比如,在我的家裡,父母就尊重孝順爺爺奶奶。父親常說:

老了不圖你多孝順我,像我和你媽照顧你爺爺奶奶這樣就行。」無疑,儒家思想提倡的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在我們這個家族會得到一代一代的傳承。這種傳承是無言的更是深刻的。

3.儒家思想強調仁義中和之道,幫助我們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的日常交往中,會出現種種不同,怎樣處理這些不同,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儒家中庸思想倡導「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儒家思想促使我們善於發現集體中其他人的長處和短處,相互幫助、尋找差距、共同發展。我們要不斷吸收前人的優秀思想精華,並不斷將其內化為自身修養,學會理解、寬容,做到與人為善,使自己的言行更好地符合社會道德要求,很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實現很好地與人合作,和諧共處。

這不僅有利於我們個人的素質提公升,更是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源源流傳的法寶。例如,現今***很多的對外發言都運用到了中庸之道。更明顯的就是***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思想了。

以上,我國獨特的中庸思想在我國的外察遲拆交事業、彰顯我國的大國風範中有著獨特的作用。

綜上,儒家思想教會我在學習中要積極進取、對父母要孝順、對朋友要和諧相處。

儒家還有很多寶貴的思想等待真我的深入研究。但敗棗是以上是我認為儒家思想中對我的好處,教會我的為人處世之道。我相信,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真真切切學到的,才是儒家思想,最深沉、旦遲最實用的優點。

2樓:網友

儒家認為,「規範」的制定是掌握在權威者的手中。他們首派將「規範」分為三個層面:頂層的「道」、中間的「德、禮、習俗、鄉約、家乘、行汪芹模規」和底層的困緩「法」,共同組成了乙個倒立的金字塔格局。

儒家哲學的基本觀念.

3樓:科創

孔子提出「禮」,翻譯之下大約為秩序,儒家要求建立秩序。

還提出「仁」,以作「禮」之補充,蓋因秩序冰冷而無情,必有其缺失之處,此時,需以愛人之心予以暫時補足。

孟子提出「義」,並不單獨,是為「禮」「仁」之補,義是個人的堅守,是群體道德中光明的一面,義之所在,雖萬千人吾往矣,孟子處於戰亂的年代,要想建立秩序,沒有捨出性命的奮鬥,大約已不可能,所以要講義,捨身取義。

禮為秩序,仁為建立秩序之原則,義為建設與守成之路。

其他的論述,大多都是為此作補充。或實現這些目的的方法與準備。

儒家哲學的基本觀念。

4樓:網友

儒學世界觀基本上以對天的理解以及天人關係的各種型態的可能性之優劣比較與選擇等兩個問題為出發點,作為其建立世界觀的主要脈絡。而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與創造,得與天地的存在意義同其偉大。孔子孔子教導"為仁"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大學》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誠之者人之道也""慎獨"的哲學;周敦頤的"主靜立人極"功夫;張橫渠的"存天理 去人慾";程顥"識仁"、"體貼天理";程頤"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陸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陽明的"致良知";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劉蕺山的"慎獨"與"誠意"...等等。

不論這些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範疇或思想體系,對於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所共同承認並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點,即是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的功夫修養,追求並達至儒家理想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乙個現世的人類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乙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都可說是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可以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的《禮運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此外,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 不重斂賦 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

同時,為建立理想的社會文化,家庭間的倫理關係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論語》中孔子以之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後,《易經》哲學中藉由《易傳》註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價值本位的情境倫理學,此即針對各種倫理衝突情境的知識解析提出進退智慧,從而作為儒者處世應世的操作知識根據。

5樓:伍蔚然

兩個字:「中庸」

再來兩個字:「禮樂」

儒家思想所規範的禮儀與哲學的意義是什麼?

6樓:消化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此而必須的長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使先民們習慣於服從統一的領導,頌揚著勇敢忘我的治水英雄。而集眾人之力抗拒自然之力並逐步取得勝利的過程亦是先民們很好的認識自身的契機。較之於縹緲無跡的上帝,先民們更多的崇拜傳授給自己生存本領的祖先和領導他們治水的英雄,也更多的關注得之不易的安寧生活。

這種理性的關懷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便出現了關懷人本身和生活本身的思想言論。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形成的先秦儒家思想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

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它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

至關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氾濫和衝擊的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簡述儒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

7樓:網友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

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8樓:儒學不錯

哲學,我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什麼意思了。如果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哲學應該是「深入淺出」的學問,是「大道至簡」的描述,是「因材施教」「因變而變」的權變。如果不是,那哲學是什麼,對我而言便沒有什麼意思了。

問題吧。——儒家思想所規範的禮儀,**於先賢,特別是周公所制之禮,分為四個部分:祭祀鬼神之禮,祭祀祖宗之禮,約束當政者的禮儀規範,與民同樂之禮(包括鄉射等禮)。

儒家思想的意義,就是:人人皆可為聖賢。想要成為聖賢,得立志於學,好學勤思,觸類旁通,行仁不已。

具體原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具體過程是:

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就是志於道,立志於學,立志成為聖賢。道問學,就是自問不已,窮究其理,反覆驗證。

致廣大,就是觸類旁通。盡精微,就是窮究其理、反覆驗證而再無疑惑。如此,而能身體力行,踐行學到的知識,按照聖賢、君子的要求去做,做到了,便可以悟道了。

悟道了,便達到極高明瞭,掌握權變了,極高明,就是因變而變,沒有「任何固定的方式」。道中庸,就是權變儘管不著痕跡,但是權變達成的目的永遠不變,就是中庸之道。

9樓:孟凡勇

在中華大地,包括海外華人當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的「通天家譜」,這四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分別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

這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教師儀容儀表及日常行為規範

教師儀容儀表規範要求。.儀表 儀容 儀態禮儀。儀表要求 教師服飾要求整潔 文雅 大方 美觀。切忌過露 過透 過緊。夏天忌穿背心 吊帶衫 超短裙和拖鞋。表情要求 教師要有職業微笑的意識。真誠的微笑,是待人友好熱情的標誌。儀容要求 男士不留長髮 女士可適度淡妝,髮型要大方得體,不染指甲和過分誇張的髮色。...

幼兒園日常行為規範有哪些,幼兒園日常行為規範和圓歌有哪些

根據幼兒期年齡階段的一般特點以及各年齡班的不同要求,將幼兒日常行為規範分為通則和分則兩個部分。一 通則部分 一 衛生習慣 1 不吃手指,不是吃的東西不放進嘴裡,落到地上的東西必須洗乾淨後再吃。2 常修指甲,不用手指挖耳朵 挖眼睛,不用手抓飯吃。3 飯前便後用肥皂洗手,隨手開關水龍頭,知道節約用水。4...

因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而被停課4天,學校有這樣的權利嗎

你的違規 抄行為具體是什麼呢?違反bai中學生日常行為規du範的行為有很多 zhi很多,如果你的違規行為性質惡劣dao,情節嚴重,影響極壞,開除你都不過分。法律不是萬能的,有其本身的侷限性,需要倫理道德 其他社會調控方式等輔助和補充。學校作為管理的主體,當然可以對你進行處理。你提出的問題不是一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