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01《孟子》-梁惠王上:義利之辨
1樓:愛創文化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大野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shèng)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①(yàn)。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人家不遠千里辛勞而來,也是將對我國有什麼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為什麼一開口就是利益呢?只要有仁義就行了。
王說:『怎麼做才能對我國有利呢?』大夫也說:
怎麼做才對我的封地有利呢?』那麼,一般士人和百姓滾友喊也會說:『怎麼做才對我本人有利呢?
要是這樣,上上下下相互追逐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掉其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掉其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握有一千輛兵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握有一百輛兵車,那些大夫們的資本不可說不多了。
要是先私利後公義,那麼不奪走國君的產業,那些大夫是不可能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德』的人遺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行』的人怠慢國君的。王也只講告指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要談什麼利益呢?
心得】:作為《孟子》的開篇,將義與利的利弊首當其衝地推出來,非常鮮明地表明瞭孟子對利的立場。「上下交徵利而國危」說的並不誇張,直至現代社會也是這樣,如果人人做事都為了利益,做事的動力就會因為利益的多少而改變,甚至會因分配不均而產生反作用。
適當的獎賞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使命、願景、價值觀。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則多怨/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希望在以後的為人處世中記得見利思義,以君子仁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義利之辨文言文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魯國有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乙個學生,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去報帳的話,別人就要議論品格不如他。
有乙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乙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在背後議論孔子的這個學生。孔子知道了,表揚了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樣做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東西,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文言文閱讀,蜀僧文言文閱讀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
文言文閱讀答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解釋帶點的字 然所蓄茶有數等 蓄 蓄 儲藏。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進之。惑 惑 迷惑不解。每有會意 會 會 心得 領會。親舊知其如此 舊 舊 舊交,老友。翻譯句子 手自烹進,冀得稱譽。翻譯 和尚 親自動手烹煮進獻 給 希望得到 他的 誇獎。曾不吝情去留。翻譯 竟沒有捨不得離開的意思。曾 c ng ...
文言文閱讀出題型別,文言文閱讀題怎麼答?
文言文閱讀題怎麼答?為什麼您也如此顛倒 是非 我不和 他 辯論的原因,是讓他終身不知道太行山啊。試題分析 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 奈何 若是 根據語境推斷,態盯叢分別譯為 為什麼 像這樣,如此 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