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
1樓:上海法和
【法律分析】: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專案金額後,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專案金額 稅收調整專案金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的金額;二是企業按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稅收金額。
屬於商業或加工業,主要稅種為增值稅,按稅務核定的辦法徵收:主稅:小規模納稅人按收入交3%的增值稅。
交國稅)。如果認定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則應交增值稅等於銷項稅金減進項稅金。附加稅費(交地稅)。
1)城建稅按繳納的增值稅的7%(縣鎮為5%、鄉為1%)繳納;(2)教育費附加按繳納的增值稅的3%繳納;(3)地方教育費附加按繳納的增值稅的2%繳納;(4)還有各省按銷售收入計算的圍提費、水利建設**等。3、按分配的紅利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交地稅)4、按利潤的25%繳納企業所得稅。
交國稅)5、另外,還有房產稅(原值7折的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有車交車船稅等。(交地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
2樓:劉偉長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公式率:
1、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而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各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不徵稅收入和免稅收入,再減去各項扣除和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剩下金額;
2、應納稅所得額基本公式有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等於收入總額減去不徵稅收入,減去免稅收入和各項扣除,再減去允許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後的剩下金額;而間接法等於利潤總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加上或者減去納稅調整額,應納稅所得額的適用原則如下:
1)利潤總額加上或者減去納稅調整額等於應納稅所得額;
2)權責發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項的權利或時支付款項的義務,來作為本期收入和費用會計核算的基礎;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管該款項是否收付無關,都應該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3)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也不可以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所得額怎麼計算
3樓:小lin懂法
應納稅所得額應該這樣計算:居民個人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其每年的收入總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各項法定扣除後的金額;而經營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每年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等。
一、應納稅所得額該如何計算
1、應納稅所得額應該這樣計算:居民個人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其每年的收入總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各項法定扣除後的金額;而經營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每年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等。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春攔銷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不予扣除應納稅額的專案有哪些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專案不得從收入總額中扣除:
1、資本性支出;
2、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3、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4、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衡雀金和罰款;
納稅人逾期歸還銀行貸款,銀行按規定加收的罰息,不屬於行政性罰款,允許在稅前扣除。
5、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有賠償的部分;
6、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納稅人用於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金融保險企業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納稅人的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不得扣除。
7、各種贊助支出;
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雖然說國家要依法徵收個人所得稅,但徵收個人所得稅也要保障民眾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才行。工資收入過5000元的這些群體,平時就應該多瞭解一下個人所扒遊得稅方面的法律制度。希望以上內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可以點選下方按鈕諮詢,或者諮詢專業律師。
如何計算年應納稅所得額??
4樓:賈寶驊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例如,銷售貨物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一)銷售貨物收入;
二)提供勞務收入;
三)轉讓財產收入;
四)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八)接受捐贈收入;
九)其他收入。
第七條。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徵稅收入:
一)財政撥款;
二)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性**;
三)***規定的其他不徵稅收入。
以上,僅為當前資訊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資訊,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年應納稅所得額怎麼計算
5樓:陳友聯
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方式如下:
1、計算公式:應納稅額=(不含稅)銷售額乘以增值稅徵收率,公式中的銷售額應為不含增值稅額、含價外費用的銷售額;
2、含稅銷售額換算:由於小規模納稅人銷售貨物只能開具普通發貨票,上面標明的是含稅**,需按以下公式換算為不含稅銷售額:(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徵收率)。
企業所得稅扣除專案如下:
1、利息支出的扣除。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實際發生數扣除;
2、計稅工資的扣除。企業合理的工資、薪金予以據實扣除,這意味著取消實行多年的內資企業計稅工資制度,切實減輕了內資企業的負擔;
3、在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方面,實施條例繼續維持了以前的扣除標準,但將「計稅工資總額」調整為「工資薪金總額」,扣除額也就相應提高了;
4、捐贈的扣除。納稅人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會計利潤的12%以內的,允許扣除。超過12%的部分則不得扣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三條。
企業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其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抵免限額為該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後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後的餘額進行抵補:
一)居民企業**於中國境外的應稅所得;
二)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取得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絡的應稅所得。
年應納稅所得額怎麼算?
6樓:超哥說法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以權責碧緩發生製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帆鍵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採用直接法時,計算公式為:
年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2、採用間接法時,計算公式為:
年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專案金額;
稅收調整專案金額具體包態慧巧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的金額;二是企業按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稅收金額。
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這句話不理解是什麼意思
企業所得稅率是企業應納所得稅額與計稅基數之間的數量關係或者比率,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企業所得稅負高低的重要指標,是企業所得稅法的核心。企業所得稅率一般是25 而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一般為20 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一般為15 非居民企業對於 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
累計工資薪金所得和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分別是什麼意思
現在個稅是全年累計算 累計工資薪金所得,至今為止你今年取得的全部工資收入累計應納稅所得額,至今為止你今年取得的全部工資收入減五險一金減專項附加扣除減5000乘月數所得的數字,也就是計稅的基數 累計應納稅額,至今為止你應該交的個稅 累計預扣預繳稅額,至今為止你已經預扣預繳的個稅。累計工資薪金所得和累計...
關於企業所得稅的應稅所得額,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是怎麼得出來
企業bai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 du納稅調整後的利潤 zhi 計算繳納的。利潤 主營 dao業務收入版 主營業業務成本權 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收入 其他業務支出 營業費用 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投資收益 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支出。應納稅所得額 利潤 納稅調整增加額 納稅調整減少額。企業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