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鴻鵠聊民生
踩高蹺在山西元宵節民俗活動裡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民間活動。
高蹺,也稱柺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在山西全省境內流行甚為普遍,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一,高蹺低的低至數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絳等縣,高蹺的高度達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時,高蹺以四尺左右的高度為多見。
發展歷史
踩高蹺多在春節時與秧歌一起演出。佳縣從前的高蹺只有2尺多高,表演者扮成生活中的各種人物,隨秧歌隊伍扭走。1942年正月,駐葭縣的八路軍鬧秧歌,表演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踩高蹺節目,因比縣內原來的表演更吸引人,於是就在農村流傳開來,當時踩高蹺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表演者踩著五尺多高的高蹺反覆做跌岔、跨板凳等高難度舞蹈動作。另一種是表演者扮成戲劇人物進行表演,人稱「高蹺戲」,有說、有唱、有表演,別具一格。
2樓:星光蝴蝶結
這屬於中國很多地方的風俗,南方北方都有的。
踩高蹺的禁忌
3樓:小謝生活問答
踩高蹺的禁忌主要有:1、踩高蹺時,要注意腿的發力,不要將重力全部集中在乙隻腿上。
2、腳的放置要正確,腳尖不要太寬,也不要太窄。
3、在踩高蹺時,要保持身體的平衡,不要太前傾,也不要太后仰。
4、踩高蹺的動作不要太大,要穩定。
5、要注意安全,不要在不安全的場地上踩高蹺。
踩高蹺是什麼地方的風俗
4樓:白日夢想家
踩高蹺在我國北方地區非常流行,它又被稱為走高腿、扎高腳、踏高蹺等,踩高蹺表演分為文蹺、武蹺兩種。在民間傳說中,踩高蹺這個活動起源於晏嬰出使鄰國悔攜被人嘲笑身材矮小,然後他就給自己綁上木腿這個事件。
踩高蹺是乙個漢族傳統民俗活動,它在我國北方地區非常流行。踩高蹺又被人們稱為走高腿、扎高腳、薯棚踏高蹺等,相傳它在春秋時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踩高蹺的表演可以分為文蹺、武蹺兩種,其中文蹺這類的表演更側重於人物扮相和扭逗,而武蹺則注重各種表演技巧和絕學,現在不同地區的高蹺的風格都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民間還有乙個關於高蹺的傳說,就是說春秋戰國時的晏碧手伏嬰因為出使鄰國被人們嘲笑身材矮小,所以就在身上裝了一對木腿,從此之後踩高蹺的活動就開始在民間流傳。
踩高蹺的俗稱
5樓:乾萊資訊諮詢
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碰謹」、「扎高腳」、「走高腿」
踩高蹺在吳堡一帶又叫笑臘基「踩柺子」。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局喚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
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豔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摺子,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
踩高蹺是哪個地方的民俗, 元宵節 有哪些民俗活動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 高蹺 踏高蹺 扎高腳 走高腿 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我國各地踩高蹺的形式豐富多彩,表演百花齊放。我國各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高蹺豐富多彩,表演也...
青海撒拉的交通民俗有那些,什麼是交通民俗?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 彩,豐富異常。1.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佔總人口的百分之 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 以農業為本 的主張。他說 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
什麼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 相對於官方 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 精神的文化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體遵從的 反覆演示的 不斷實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強民族的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現代社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