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馬遷的忍辱負重談生命的價值

2025-06-19 07:30:30 字數 1103 閱讀 2221

司馬遷為什麼要忍辱負重

1樓:是甜娛不是鹹娛

司馬遷為創作《史吵核喚記》經歷了失父之痛、宮刑創傷,是在忍辱含垢中完成《史記》編篡的。

司馬遷的父親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司馬談因病 滯留洛陽,無法參加。這時,剛剛出使西南返回的司馬遷匆匆趕到洛陽,接受了 父親的臨終囑託。

司馬談固然對於無緣參加封禪大典而無比遺憾,更使他報恨終 生的還是未能完成修訂史書一事。

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勉勵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司馬談臨終前拉著司馬遷的手泣不成聲,殷切地囑託「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司馬遷俯首流涕,向父親表示:「小子不敏, 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遷在與父親生死訣別 之際接受了修史的囑託,修史的決心從此下定。

司馬談去世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西元前104年,他在參與制定太初曆以後,就開始了《太史公書》亦即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西元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 上給他造成極大的創傷。

出獄後,司馬遷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 記》。至西元前91年,《漢書·司馬遷傳》中記載他在寫給任安的信中稱「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史記》一書的寫作至此已經基本完成,從西元前104年正式開始寫作算起氏山,前後經歷了14年。

他的命運是公升凱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 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讚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 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範睢、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

所述這些苦難的經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司馬遷自己的人生感慨。

面對殘酷的現實,司馬遷是如何忍辱負重的?

2樓:中地數媒

面對這一殘酷的哪碼散現實,司馬遷甚至想以自殺來解脫。但是想到模皮《史記》的寫作尚未完成,對事業的執著使司馬遷決心忍受這一奇恥大辱,繼李氏續完成這功垂千古的鉅著。

意思與忍辱負重相同的成語,與忍辱負重相近的成語

意思與忍辱負重相同的成語 忍氣吞聲 委曲求全 含垢忍辱 成語 忍辱負重 拼音 r n r f zh ng 解釋 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出自 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示例 胡仇嘆道 鄭兄,真不可及!語法 聯合式 作謂語 賓語 定語 ...

司馬遷忍辱寫史記的故事,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 經籍志 載 談乃據 左氏春秋 國語 世本 戰國策 楚漢春秋 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 春秋 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

司馬遷人物評價,對司馬遷的評價

西漢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了宮刑。當時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難以想象的,當時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擇,他毅然選擇了生,從此他提起筆樹立了忠臣義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魎的原形 終於一部3000年的通史 史記 得以著成。當時的司馬遷被屈辱困擾著,使他 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