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19)
1樓:海獵
1.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沒有學問和道德的人,總以私利為前提的人,都是失敗者啊。
2.務本節用財無極。
一方面致力於生財的根本,努力創造財富;一方面有計劃地合理消費,節約開支。這樣,財富就會不斷積累,無限豐富。
3.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朋友,不是因為你需要他才喜歡他,而是因為他需要你,才喜歡他;朋友,如果追求的方向不同,用什麼來互通有無呢?
他需要你,你需要他,不一樣嗎?不一樣!他需要你,從他出發,卻主要凸顯你,都這麼想就會把這個朋友一直當下去;而你需要他,從你出發,卻主要凸顯他,就會覺得你只是因為什麼暫時的需要他,而朋友的關係也不能夠長久。
以別人的口吻去講,他需要你,遲薯你就會心善去幫助他,而你需要他,你散頌就會為了自尊而狡辯,我可以不需要他。)
4.通則驕而偏,窮則棄而儑。
如果顯貴,就會驕橫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會自暴自棄而志趣卑下。
5.賤禮義而貴衝旦鄭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
輕視禮制與道義而崇尚勇敢與武力,貧窮的就盜竊,富裕的就賊害他人。
荀子初識二百三十六
2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其二百三六。
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
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
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
夫惡有蔽矣哉!
有言:世間萬事萬物皆動。運動是歲粗睜為世界及萬事萬物的本質特徵。所以,欲知動者,莫若靜,以動觀動,不知所以,以靜觀動,萬物自影。
而且凳衡,恬靜之心,非只人類所獨具,世間生命皆有之,即世間生命和萬事萬物皆有保持或維持現有生存或存在狀態的最低能效輸出模式的能力和趨勢,這是生命及宇宙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是以,趨靜乎歲,而可以知動。
所以,知止,非只人類所獨有之能力,所有生命皆有天然的自限、自止、自適能力,所有生命都可以通過簡單的判斷而取捨進止於較為適宜的狀態。只是,人類因為個體能力和群體能力越來越強大,慢慢的就淡忘了、捨棄了人類自限、自止、自適的天然界限,變得貪婪、無知、任性、肆意妄為了。
荀子的經歷,荀子的經歷?
遊學 史記 荀卿列傳 記錄了他的生平。荀 x n 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 最為老師 三為祭酒 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 李斯都是他的入室 亦因為他的兩名 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 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
荀子有什麼著作,荀子是什麼著作
荀子的著作有 荀子 荀子 是戰國時期荀子和 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荀子 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擴充套件資料荀子將 天 天命 天道 自然化 客觀化與規...
荀子君道經典名句,《荀子 君道》
荀子 經典名句 荀子 經典名句如下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 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