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海峽是怎麼由來的,麥哲倫海峽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2021-03-19 18:19:12 字數 5476 閱讀 9557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3年11月28日,麥哲倫的「維多利亞」號開往西南方向支流,駛出550千米,突然間,眼前出現波濤洶湧、茫茫無邊的南海。麥哲倫異常興奮,他一條腿跪在甲板上,這位鋼鐵漢子的兩眼中竟流出了眼淚!他重複著說:

「南海!我可找到你了!」後來這個海峽就被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2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聖伊內斯島之間,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因2023年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發現並首次進入該海峽,故稱為麥哲倫海峽。海峽東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中段折為南北走向,西段向西彎曲,變成東南——西北走向,實為海峽曲折彎曲之最。

海峽東段平整,中、西段岸壁陡峻,多島嶼和岬角。海峽內風大浪高,不利於航行。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該海峽一直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海上通道。

好望角,麥哲倫海峽的位置及名稱的由來

3樓:不曾明瞭

「好望角」的英文是"cape of good hope",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卻稱「風暴角」。好望角是位於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於34°21′25『』s,18°29′51『』e處。

北距開普敦52千米。

「好望角」一名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一說為迪亞士2023年12月回到里斯本後,向若昂二世陳述了「風暴角」的見聞,若奧二世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到達夢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另一種說法是達·伽馬自印度滿載而歸後,當時的葡王才將「風暴角」易名為「好望角」,以示繞過此海角就帶來了好運。

麥哲倫海峽(strait of magellan),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的海峽(西經71度零分,南緯54度零分)。因航海家麥哲倫於2023年首先由此通過進入太平洋,故名。峽灣曲折,長563千米,最窄處僅有3.

3千米,最寬處卻有32千米左右。是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

麥哲倫海峽是怎麼被發現的?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漫長、陰暗的嚴冬還未過去,麥哲倫便命令「聖地亞哥」號向前航行考察沿岸一帶。不幸的是,這隻船在一次風暴中沉沒,好在只有一人淹死,倖存的37人在乾旱貧瘠的風蝕草原上流浪4天后獲救。他們向麥哲倫報告說發現了一個更好的海港。

於是8月底,剩下的4只船駛向新港,在那一直呆到10月18日。這時南半球的春天即將來臨,麥哲倫急不可待地又開始去尋找這難以捉摸的海峽。3天后,船隊駛進一個寬闊的海灣,這裡潮水很大,且不見有淡水。

麥哲倫命令「聖安東尼奧」號和「康塞普尼翁」號先行偵察。他們在忽寬忽窄、曲折迂迴的水上迷宮中探航了100多英里,斷定已不再是一個河口後,高興地調轉船頭,向麥哲倫報告。頃刻間,船隊沸騰了,船員們疲憊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於是,整個船隊揚帆航行在兩岸高山之間。

穿過「海峽」的航行是艱難的,不僅航道狹窄,而且水流湍急,淺灘、沙灘、峽灣、汊流比比皆是,忽左忽右,時時有覆船的危險。麥哲倫運用熟練的航海技術,指揮船隊小心翼翼地迂迴前進,勘測海峽,緩慢前進。岸上人跡罕見,稍後才見南岸篝火通明,故稱「火地島」。

此處,有一明顯的分汊流,麥哲倫派最大的一隻船「聖安東尼奧」號去考察海峽南岸,其餘船隻靠北岸航行。約定5天后在沙丁魚河口會合。接著,麥哲倫派部分船員乘小艇前去尋找海口。

3天后,船員們高興地回來喊著:「我們找到了!」喜訊傳開,船員們個個欣喜若狂。

素來堅強、謹慎、沉默寡言的麥哲倫也禁不住流下激動的淚水。

但當4只船到了會合的時候,「聖安東尼奧」號卻無影無蹤。船隊進行了3個星期徒勞的等待和尋找,仍杳無音信。原來,這隻船上的那位葡萄牙流亡海員哥米什趁探航之機,奪佔了裝載船隊大部分庫存食品,叛逃回了西班牙。

這對麥哲倫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更卑鄙的是,哥米什回國後,造謠中傷,惡意攻擊麥哲倫,致使麥哲倫的岳父、妻子受盡折磨並監禁。可憐的麥哲倫之妻在他遠航征途中便含冤九泉,兩個未成年的兒子也相繼離開人世。

2023年11月22日,剩下的3只船駛離沙丁魚河口,繼續穿行海峽。歷盡千難萬險,終於11月28日,衝出了這條長達310英里的海峽,駛進了渺無邊涯的「大南海」。從此,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歐洲人花了20多年尋找的海峽已經找到了,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啊!在西邊,在地平線的後面,就應是那物產豐富的香料群島、日本、中國和印度。

為紀念麥哲倫的功績,人們把他所發現的海峽稱為「麥哲倫海峽」。這一發現使世界航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奠定了環球航行成功的基石。

「印第安人」、「美洲」、「好望角」「太平洋」「麥哲倫海峽」稱呼的由來

5樓:匿名使用者

印第安人

(indians)

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indians」,以後雖然發現他的錯誤,但習慣稱法已經普及了,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第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

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此人種分佈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indians」,以後雖然發現他的錯誤,但習慣稱法已經普及了,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

印第安人以前曾稱為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研究者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約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曾建立過四個帝國,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發明過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研究的造詣也相當深,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紅柿、菸草、可可等作物。由於殖民者**、殺戮印地安人,毀滅印地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美洲「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以義大利探險家亞馬利哥·維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稱新大陸。

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

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

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

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

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幹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

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2023年美國宣佈獨立。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許多國家獲得獨立。參見「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

美洲(america)包括北美洲(north america)和南美洲(south america)。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

2023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

2023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佈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衝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

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

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2023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美洲包括國家:阿根廷 巴哈馬 貝里斯 美國 玻利維亞 巴西 巴貝多 加拿大 哥倫比亞 智利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委內瑞拉 薩爾瓦多 厄瓜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宏都拉斯 海地 牙買加 聖露西亞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祕魯 烏拉圭 巴拉圭 蘇利南 多明尼加 多米尼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千里達及托巴哥 安地卡及巴布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卻稱「風暴角」。是位於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於34°21′s,18°30′e處。

北距開普敦52km。但從此通往富庶的東方航道有望,故改稱好望角。

太平洋:航海家麥哲倫在環球航行時,在南美洲南端遇到了大風浪,等他們終於駛過這片海域,見到了浩瀚平靜的大洋,於是就稱它為太平洋

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是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的海峽,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長約563km,寬3.3~32km,海峽內寒冷多霧,並多大風暴,是世界上風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巴拿馬運河通航前,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2023年為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首先通過,因此而得名。

在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有一條十分迂迴曲折的海峽。它的西段呈西北-東南走向,中段南北走向,東段又從西南折向東北,自西至東,拐了一個直角彎。中、西段的海岸也很曲折。

兩岸陡壁聳立、海岬、島嶼密佈。峽中風大多霧,潮高流急,多旋渦逆流,海上時有浮冰,不利於航行。所以這裡一直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海域,大西洋和太平洋被分隔在海峽兩邊。

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自信在此終有一條通往"南海"(太平洋的航道)。他於2023年9月20日率領一支般隊開始航行。到達南美洲東海岸後,沒著海岸前進,在第二年10月21日進入他要尋打的海峽。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航程,戰勝了死亡的威脅,終於在11月28日駛出海峽,進入風平浪靜的太平洋,為第一次環球航行開闢了勝利的航道。後人為了紀念麥哲倫對航海事業作出的貢獻,把這段海峽稱為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麥哲倫海峽全長592公里,寬窄懸殊,深淺差別也很大。最寬的地方有33公里,最狹處僅3公里左右;最深處在千米以上,最淺的地方只有20米。當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在海峽航行時,夜晚曾見南邊島嶼上升起一個個火柱。

這是印第安人點燃的烽火,因此這個島嶼也就被稱為"火地島"。火地島是海峽南邊的最大島嶼,面積4.8萬平方公里,東部屬阿根廷,西部屬智利。

麥哲倫海峽的一些港灣可停泊大型艦隻。因為航道曲折艱險,自從巴拿馬運河通航後,來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船隻一般不再經過這裡。

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離的很近,那這兩個海峽有什麼區別呢

前一個在智利境內,後一個是南美洲和南極洲界,且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 麥哲倫海峽位於南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德雷克海峽位於南美大陸和南極大陸之間 1.名字不同。2.寬窄不同 麥哲倫海峽最窄處寬僅3。3千米。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其寬度竟達970公里,最窄處也有890公里。3.深淺不同 麥哲倫海峽最...

我的麥哲倫海峽觀後感怎麼寫?

這個週五下午,老師帶我們去看話劇 我的麥哲倫海峽。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彷彿進入其中了。有一個名叫呂小遠的學生,夢想著要去麥哲倫海峽,但是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答應他,又一次次反悔。讓他不再信任他爸爸覺得他是一個壞爸爸。他準備離家出走,他去了一個樓頂,遇見了一個老頭。他以前是一個船長,現在退休了。當他...

麥哲倫此次航行驗證了地球的形狀是圓形,為什麼

那時候他拿著指南針呢,方向就不會混,所以他就一直往東走最後又回到了出發地點,然後結論就出來了 因為他一路往西航行,卻能夠從東方回來,而且通過海平面的彎曲形狀等諸多因素,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因為他饒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嚴格地講,環球航行只能證明地球表面是一個 可定向封閉光滑曲面。但是,也可以說這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