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庶富教是什麼意思,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2021-06-01 05:22:39 字數 6062 閱讀 6108

1樓:給力小7仔

孔子的庶富教理論,認為國家要繁榮昌盛,需要三個條件:一要人口興旺,二要人民富足,三要使人民有教養。孔子主張「先富後教」,他雖重教化,而以富民為先。

孔子談到了經濟與教育的關係,主張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重視教育。

孔子到衛國(濮陽),冉有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

」冉有問:「人口已經很多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

「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問:「已經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教育他們。」

2樓:超級幻想無極限

子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要有三個條件,首先要有較多的勞動力,其次,發展生產,解決人民的物質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問題,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化,發展教育事業。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人性論當中對社會的觀點

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要有三個條件,首先要有較多的勞動力,發展生產,解決物質生活問題,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化,發展教育事業。

孔子的「庶富教」是什麼意思?

4樓:之那年青春正好

孔子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要有三個條件,首先要有較多的勞動力,其次,發展生產,解決人民的物質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問題,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進行教化,發展教育事業。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相傳孔子有**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所有**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成就貢獻:

《春秋》**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英國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拯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他有眾多**,如子貢、子路、顏回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是他孫子孔伋(字子思)的再傳**。最著名的一篇《關雎》。

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5樓:翰林學庫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

孔子到衛國(濮陽),冉有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啊!

」冉有問:「人口已經很多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

「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問:「已經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

」孔子說:「教育他們。」

孔子的庶富教理論,認為國家要繁榮昌盛,需要三個條件:一要人口興旺,二要人民富足,三要使人民有教養。孔子主張「先富後教」,他雖重教化,而以富民為先。

孔子談到了經濟與教育的關係,主張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重視教育。

管子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說:

「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古聖先賢都強調富民是治國的第一要務,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治禮義、知榮辱。

中國教育思想史中得名詞解釋:1、庶富教 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平民教育思潮 4、朱子讀書法

6樓:匿名使用者

1.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人口,經濟和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

2.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

3.孔子提出過「有教無類」打破官學,開辦私學,讓更多的人來受教育。這有利於為國家培養人才。

4.是朱熹的學生提煉朱熹的訓導總結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孔子的達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恰巧前年我讀過《論語》,我可以試著解答一下:就拿《論語》而言,孔子的論述中不止一次出現「達」。我留心發現這些達的涵義大體在不同的語境下分別代表:

明達、通曉的意思,或是:轉達、傳達、抵達或是身份騰達等等系列涵義。這些都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語文文化基礎加以區分。

好了,我的回答就是這些,謝謝觀讀~

8樓:上海萬通汽車學校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達是安徽淮南那邊的土話,達就是爸爸的意思,有的地方達也是叔叔的意思,哈哈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對你學習有什麼意義

9樓:陝西鋼構網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1、在教育目的方面

他確立了培養「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層次與規格人才的目標,並進而提出了「學而優則仕(《子張篇第十九》)的主張,這對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在教育作用方面

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和「庶富教」等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的具大影響,把教育工作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他還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與完善也具有積極影響,他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十七》)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肯定了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似的,個性差異則是後天習染的結果。

3、在教育物件方面

他不僅提出了「有教無類」(《衛靈篇第十五》)的口號,而且還提出了「自行束脩以上,吾幹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的寬厚的招生條件。這表明,在什麼人可以入學受教育的問題上,他主張不受族類、地域和等級限制的。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在孔子的私學中,純屬貴族出身的**寥寥無幾,多數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且來自不同的諸侯國。

可以說,他創辦的私學,擴大了招生範圍,衝破了「學在官府」的束縛,適應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4、在施教的內容方面

孔子極其重視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位,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第七》),「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孔子把「仁」視為德育內容的核心,強調「仁」與「禮」結合,互為表裡,反映了時代精神。尤其是在具體的修養方法上,孔子提出的立志有恆、安仁樂道、慎言敏行、內省外察、嚴於律己、改過遷善、以友輔仁等等,基本上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過程的規律,有許多合理因素和可取之處。

5、在教師如何教的方面

他首先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篇第七》)的教學態度。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強不息,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高度負責、對學生無隱無私。其次,孔子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篇第七》),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孔子還認為,實行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聞一知二」,乃至「聞一知十」。再次,孔子強調因材施教,即採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針對性。

6、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

孔子同樣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慮心篤實的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第二》)。

二是學與問的結合,提倡多聞多問,「不恥下問」(《公冶長篇第五》),把問看作是善學的表現。三是學與思的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第二》)。四是主張「學」與「習」的結合,提倡「學而時習之」(《學而篇第一》),「溫故而知新」(《為政篇第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上珍貴遺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影響有:

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

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麼貢獻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11樓:313s美男子

1、在教育目的方面

他確立了培養「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層次與規格人才的目標,並進而提出了「學而優則仕(《子張篇第十九》)的主張,這對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在教育作用方面

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和「庶富教」等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的具大影響,把教育工作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他還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與完善也具有積極影響,他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十七》)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肯定了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似的,個性差異則是後天習染的結果。

3、在教育物件方面

他不僅提出了「有教無類」(《衛靈篇第十五》)的口號,而且還提出了「自行束脩以上,吾幹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的寬厚的招生條件。這表明,在什麼人可以入學受教育的問題上,他主張不受族類、地域和等級限制的。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在孔子的私學中,純屬貴族出身的**寥寥無幾,多數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且來自不同的諸侯國。

可以說,他創辦的私學,擴大了招生範圍,衝破了「學在官府」的束縛,適應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4、在施教的內容方面

孔子極其重視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位,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第七》),「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孔子把「仁」視為德育內容的核心,強調「仁」與「禮」結合,互為表裡,反映了時代精神。尤其是在具體的修養方法上,孔子提出的立志有恆、安仁樂道、慎言敏行、內省外察、嚴於律己、改過遷善、以友輔仁等等,基本上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過程的規律,有許多合理因素和可取之處。

5、在教師如何教的方面

他首先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篇第七》)的教學態度。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強不息,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高度負責、對學生無隱無私。其次,孔子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篇第七》),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孔子還認為,實行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聞一知二」,乃至「聞一知十」。再次,孔子強調因材施教,即採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針對性。

6、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

孔子同樣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慮心篤實的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第二》)。

二是學與問的結合,提倡多聞多問,「不恥下問」(《公冶長篇第五》),把問看作是善學的表現。三是學與思的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第二》)。四是主張「學」與「習」的結合,提倡「學而時習之」(《學而篇第一》),「溫故而知新」(《為政篇第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上珍貴遺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孔子行教像的畫作鑑賞,孔子行教像什麼意思

孔子bai行教像 整體畫風完du全符合吳zhi道子的風格,畫中孔dao 子雍容大度版,身體稍稍前傾,雙手作權揖,謙卑有禮。孔子頭扎儒巾,雙目前視,鬚髮飄逸,透出聖人的智慧。作品用筆提按流轉之間表現了畫家嫻熟的技法,深得 吳帶當風 的精髓。畫面上方題寫 先師孔子行教像 右上方題寫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孔子的著名主張「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孔子提出的 克己復禮 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 禮 出處 論語 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 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

孔子的教育原則是什麼,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因材施教 是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也是教育史上一個非常寶貴的傳統。孔子認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他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性格 不同氣質進行不同的教育。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1 教育思想 他提倡 有教無類 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