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是什麼,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是什麼?

2021-09-06 01:18:38 字數 2727 閱讀 2211

1樓:匿名使用者

概括為幾點:1.教人仁義,教人做人(主要);2.

鼓勵好問;3.鼓勵思考;4.有教無類(第二 重要);5.

擅於鼓勵,肯定**的正確思想、行為;6.維護**,在外人面前肯定**,恰到好處而不過分推銷;7.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道歉;8.

其他次要的,比如重視禮節等,到今天可能並不適用,因為繁文縟節到現在也變的簡化,古代繁雜的禮數規定也到現在並不施行。這是概括的幾點,詳細可以看我下面對此的解釋、分析。

我認為他的目的是讓**變得仁義,成為君子。在《論語》中,「仁」的出現次數可謂是多如牛毛。在《論語》的問答中,我們不難發現,一般都是**問孔子問題,孔子再回答,這說明孔子鼓勵**好問;孔子要發表個人想法時,通常要先問問**們的想法,這是讓**們多加思索,鼓勵**思考;孔子很關心同學,比如顏回,他收**無論貧富,無論出身,自己做到有教無類;再有就是善於肯定學生的思考,比如肯定曾子,在別人面前能維護自己的**,但又做到不過分誇讚,故意美化,這也是境界;能認錯,比如誤會顏回把用手抓過的飯吃,(可見《雍也》篇)誤會為顏回不講衛生,不注重禮節,實際上顏回是看見飯進了蟲子,覺得不能給老師吃,扔了又浪費,才那麼做的,明白真正原因後,孔子做了認真的道歉和自責,榜樣作用,說明他對自己也是擅於自省,沒有架子,沒有「老師不會有錯」的可笑邏輯。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其他的一些思想,比如重視禮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但是主要思想還是開導,教會學生們做人,待人仁義,可以從論語中自己慢慢參悟。

2樓:

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

《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四書集註》對這句的解釋是:

「憤者,心求通達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孔子這段話明白揭開了啟發式教學原理的四層意思:

一是學生自己要主動思考;二是教學要講啟發式;三是適時啟發,學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時啟發之;四是啟發的結果能舉一反三。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主動思考。孔子是非常提倡學生學習必須學思結合的。《論語·為政》說:

「學而不思則罔(茫然),思而不學則殆(疑義不定)。」孔子要求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然後進行啟發式教學。 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請簡述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跪求~

3樓:手機使用者

你是初一的嗎?人教版初一的歷史課本上有啊,就在第九課「中華文化的勃興」

4樓:婆臃空核

j郇zх【o≡ch⊕トy蔻wzх【i歡n

5樓:__巴黎鐵塔丶

孔子提倡「仁」:「愛人」

我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誰

6樓:娛樂解說課

是孔子,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

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宋**學家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這就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的體現。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孔子門下**三千,成氣候者七十有二,也就是後世傳說中的七十二門徒。孔子除了因材施教外,還是世界上啟發式教學思想的創始人。

「啟發」、「舉一反三」,最早源於孔子的經典性論斷:「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他是在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告訴學生答案。整個一部《論語》就是孔子和學生討論、談話的記錄。

《論語》中還記載了孔子用詰問的方式,啟發人思考問題。子張問孔子:一個知識分子,怎樣做才能順順利利、非常通達呢?

孔子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問子張: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麼?孔子在詰問子張、瞭解了他的癥結所在之後,給了他有針對性的回答。

通過比喻說明道理,以學生所熟悉的事物為例,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孔子教育學生要向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的考驗「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君子之過比作日食、月食。

8樓:1天_堂

我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 孔子。

9樓:山東省飛飛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

根據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影響,當今素質教育該如何提升?

我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誰

是孔子,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說的是 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 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憤 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 ...

孔子的思想是什麼,孔子的思想 主張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 愛人 還要遵循 忠恕 之道,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要求。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孔子追求的 禮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

孔子正名思想是什麼為什麼要正名,孔子的思想正名是什麼意思

為何需要正名 論語 子路篇 雲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73334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