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是清代哪位大臣提出的

2021-05-20 23:59:45 字數 3343 閱讀 3773

1樓:匿名使用者

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提出,「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簡述張洞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2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張之洞主張: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基礎原則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目的:在於強化封建君主**,反對政治改革,因而這一主張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反動性,但是這一教育主張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

什麼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樓:穆子澈想我

「中學為

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清末洋務派的教育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

初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在枟勸學篇枠中系統闡述。 「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

作用:第一,中體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中體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學的一統天下,使中國落後封閉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觀。

第二,中體西用思想起了強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義侵略狂潮的衝擊下,一個民族倘若不想淪為殖民地,就必須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

第三,中體西用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中體西用的本意沒有這個內容,但它的思維邏輯,卻在客觀上使人們得到了啟示。

洋務運動後,拒絕學習外國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沒有市場了,而全盤西化的主張,也被多數人所否定。結合本國實際學習外國的東西,已經逐漸**們遵循的法則。中體西用是當時可行的過渡性模式"它的提出,不僅開了社會風氣之先,為引進西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促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四,"中體西用",為西學的傳播大開了方便之門。雖然中學是體、但西學既然已經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傳統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從而有利於打破國民拒斥外來新生事物的傳統文化心理障礙。

4樓:淳于建設汲媚

張之洞系統論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文教政策的基礎。

張之洞所言的中學,是「《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即傳統的經史之學、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等。這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國情的主要體現,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削弱的。張之洞尤其強調作為封建倫理道德核心的「三綱」的地位,他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五倫之要,百行之源,相傳數千年更無異議。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以此堅決反對西方資產階級推崇民權和男女平等之說。由此可見,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張之洞所言的西學,包括「西政」和「西藝」兩部分(有時他還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國曆史)。「西政」有「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歷、勸工、通商」等,即西方各類具體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藝」有「算、繪、礦、醫、聲、光、化、電」等,即西方各類科學技術。

他認為這些新學確有實用之效,「此教養富強之實政也」,反對守舊派一概將其貶斥為奇技淫巧、異端邪行。但是,引進西學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界限,就是「果其有益於中國,無損於聖教者」,即不能觸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愛「泰西哲學」,則必須堅決抵制,維新派希望仿照資產階級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的主張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見,中體西用區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並將西學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認可,從而為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制度措施的系統引進開闢了道路。但中學與西學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學是本體,是基礎,西學之用,決不能觸犯中學為體。張之洞所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質,就是在堅持封建**及倫理綱常的前提下,適當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某些社會管理制度措施,以為我所用。

中體西用的觀點既維護了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適當變革、以解外憂內患的原則措施,因而得到清統治當局及社會政界和思想界多數人士的認同,成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礎。

中體西用在人才培養方面,具體體現在領域上的分工和層次上的遞進上。張之洞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也就是說,應該以封建倫理綱常作為個人品德修養的準則,以傳統的經史之學作為個人文化修養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能,以用於處理實際事務。從學習程式上說,就是「講西學必先通中學」。張之洞主持修訂的構成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的《奏定學堂章程》,在辦學宗旨上明確指出:

「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然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人成材,各適實用。」可見張之洞在中體西用原則的落實上確是作了認真構思的。

在教育領域,西學為用一開始尚不影響中學為體,可以較為充分地引進西方近代學科、課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5樓:中公教育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張之洞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張之洞為了調和統治階級頑固派和改良派之間的矛盾,系統地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把前輩的思想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一個口號,成為洋務派的思想**。張之洞的《勸學篇》全面闡發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中體」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是指近代西方的先進科技。「西學」為「中體」服務。

它是封建主義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結合的產物,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過較大影響。早期對於衝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髮揮過積極作用,後期成為清統治者對抗資產階級維新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縮略語。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中學」指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西學」指近代傳入中國的自然科學和商務、教育、外貿、萬國公法等社會科學。

它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採用西方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自然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中學和西學之爭並沒有停止,幾乎當時整個中國知識界、思想界和學術界都參與了這個大論戰。清朝**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這個口號很流行,但他是在滿清傳統體制已經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中學鞏固地盤,以便維持中學正統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體制。這跟最早馮桂芬提出的「中學為主、西學為輔」是為西學佔一點地盤而不是讓中學獨佔的目的完全不同。

7樓:新人尚無名

將我國的學習制度當做一個本體,把西方所學的運用在這個本體當中。

是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8樓:匿名使用者

是19世紀60年代以後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的指導思想。

洋務派曾提出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b試題分析 copy 中學為體 bai表明了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du儒家思想,但並沒有發展 西學zhi為用 說dao明中學能為 體 但不能為 用 這是對儒家思想的含蓄的否定,所以這是對儒家思想在新環境下的某種否定。故本題正確答案應該選b。洋務派曾提出以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作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以...

同慶中學為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準備從軍躍體育用品商店一次性購買若干個足球和籃球

1 解 設購買一bai個足球需要x元,du購買zhi 一個籃球需要daoy元,根據題意得,內 3x 2y 310,2x 5y 500解得,x 50,y 80 購買一個足球需容要50元,購買一個籃球需要80元 2 方法一 解 設購買a個籃球,則購買 96 a 個足球 80a 50 96 a 5720,...

為什麼說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藝術教育為什麼是美育的核心?

關於美育的內涵,席勒將其界定為 自由 席勒所說的 自由 是一種超越實在 必然與理性的審美的關係性的自由。也是審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對於自由的形式的追求,從而飛躍到審美的自由的遊戲。當然歸根結底,席勒所說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過審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由此可見,這種自由觀不僅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