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2021-03-19 18:20:01 字數 3613 閱讀 6525

1樓:匿名使用者

1、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兩極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都是由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事物是在對立中來確定自己的性質的,所以《老子》第二章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正因為有醜,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沒有醜,就不知道美是美,美醜是相對的。

善惡也是這樣,所有的事物老師在相比較中間才能確定自己的性質。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這種思維方式有幾種不同表現,一種就是老子的思維方式,是從事物的一極來找對應的另外一極,也就是從美的這方面一定要找醜的這方面,從高的這極要找矮的這極。從一極找對應的一極,這是老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老子不一樣,孔子是從兩極中間找一箇中極,也就是他的中庸之道,他從「過分和不及」這兩極來找一箇中極,就是既不過,又不不及,而是恰到好處,所以他講中庸之道,是過猶不及,過分跟不及是一樣的。所謂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就是做事要適合一定的度。一極必須要找到另外一極,從兩極中間找一箇中極,尋求一個合適的度,這些思維方式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2、事物的發展與轉化

老子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這方面他講了很多,如「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等等。很高的臺子是用土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

他說天下難事必須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大事必須在做好細小事情的基礎上完成。有的人說一開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積累出來的,經驗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因為任何偉大的事業,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總是有積累的過程。

等積累到一定程度,這個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老子對轉化有深刻的認識,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寄」等。老子有一句話需要我們注意,他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說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道的作用是來扶持弱小,因為任何事物都有盛與衰,而且盛極必衰,這就是轉化。新生的東西開始比較弱小,而正因為它新生,它才有發展的前途,大家就要扶持它。

所以,老子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等等,像這種互相轉化的思想老子講了很多。但是,老子只是提出來這樣一種轉化的現象,並沒有講到轉化的條件。我們知道,轉化一定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條件,弱怎麼勝強呢?

這就是說,老子在強調轉化的時候忽略了條件性,這一點可能是《道德經》的一個不足。

3、 通過否定達到肯定

老子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否定意義的認識。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們把它作為一個思維模式看,如果說「無為」是對「為」的否定,那麼「無不為」,就是對「為」的肯定,或者說是對無不為的否定之否定。那麼把它作為一種方**的公式,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表述,通過否定達到肯定。

老子認為,通過否定達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為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他要通過否定而達到肯定。所以說,通過否定達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認識的一個原則。

我們對這個問題可以做兩個方面的分析。第一,按照老子的看法,道不是認識的物件,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認識的物件。可道之道,它不是無名、無形的永恆的常道。

那就是說,不可能在經驗中間得到對常道的認識。因為既然常道無名無形,是永恆的存在的,它不是在經驗中能夠得到的,所以它是不能在經驗中得到認識,或者說我們不能用一般的認識方法來認識。中國話有一個叫做「烘雲托月」,月亮是不能畫的,怎麼辦呢?

我們就把它邊上的雲彩畫出來,這樣把月亮顯現出來。同樣道理,道是不能說的,我們認識道,只能說道不是什麼。因此,老子認為,必須先把一般的認識的經驗都去掉,以至於思想中形成的有名、有形的的東西統統都去掉了,他才不會用經驗性的認識來說道是什麼。

達到這一步,才符合道的「無為」要求,而無為才可以無不為。也就是說道不能用經驗的方法來把握,那就要另闢蹊徑,這條路徑就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就是從說道不是的什麼,而達到對道的認識。

第二,《道德經》把宇宙本體稱為道,這在原則上說是不符合老子思想體系要求的。因為道作為世界的本體,不能說它是什麼,不能以任何名字來命名,而稱他為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因此,《道德經》對道的說明大體上都是用了一些不確定的,或者極其模糊的,甚至是否定的形容詞來描述它,以免使人們把道看成一個具體的東西。

他怎麼來說道呢?如他說「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到底是什麼東西,老子也搞不清楚。還有「恍兮惚兮」,他用不確定的很難琢磨的東西來說明道,意思就是說道不好形容,不能說。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判斷,作為一種以否定為特徵的方**,至少包含這三個對提高人們理論思維很有意義的層面。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2樓:demon陌

1、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真實內容及根本動力。老子發現了事物本身具有對立雙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辯證法意義的「反」思想。

「反」這一範疇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核心。它實際指矛盾著的事物的對立雙方。

2、關於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矛盾雙方在統一體中的相互結合,以及雙方處於某種平衡狀態,是客觀世界中常有的現象。正是這種平衡,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準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3、矛盾雙方相互轉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不僅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相互轉化的趨勢。他在《道德經》中曾說: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事物盡在往復變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條法則,物極必反,剝極必復。

4、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科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的貴柔思想就包含著變化發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3樓:匿名使用者

1、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真實內容及根本動力。老子發現了事物本身具有對立雙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辯證法意義的「反」思想。

「反」這一範疇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核心。它實際指矛盾著的事物的對立雙方。

2、關於矛盾對立統一的思想。矛盾雙方在統一體中的相互結合,以及雙方處於某種平衡狀態,是客觀世界中常有的現象。正是這種平衡,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準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3、矛盾雙方相互轉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不僅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有相互轉化的趨勢。他在《道德經》中曾說: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說,宇宙間的事物盡在往復變化之中。

由此推出一條法則,物極必反,剝極必復。

4、變化發展的辯證思想。辯證法是關於世界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科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的貴柔思想就包含著變化發展的思想

5、具體矛盾具體分析。老子認為,對於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的趨勢,而不以人的意志左右其間,即要做到無為。所以越強為越是要失敗,無所作為而聽其自然發展,社會倒是可以達到治理的目的了。

故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五十七章)。老子強調統治者要按

自然無為的原則輔助萬物自然執行,而不要有意作為,這就是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另一方面,老子對老百姓也要求做到「無為」。他認為統治者廢除禮樂刑政,一任無謂自然,實行無為而治,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但如果老百姓智慧太多,就足以引起他們的迷惑,促進利慾的念頭滋生,「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因此,老子說,自古以來

能把天下治理好的統治者,都不是教人民更聰明,而是教人民更愚昧。用智來治國,是國家的禍害,否則就是國家的幸福。

用辯證法關於度的觀點用辯證法關於度的觀點說明 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夢

說白了,人類也是地球的產物,對於地球而言,人類和塵埃沒什麼區別,不要把人類超越在這之上了。不光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甚至像地球這樣的星球,都是貪婪的,都是自私的。生物為了生存和繁衍會去索取和侵佔,行星為了平衡會自我調節性的搞些 自然災害 還會俘獲像月球這樣的小行星做衛星。關於貪夢,巨集觀上說,人類在自己...

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區別,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區別 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1 性質 辯證法 是一種通過批評而求知的方法,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唯物論,又稱為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 不可知論 和全體論 一神論 對立。2 內容 辯證法 關於事物矛盾的運動 發展 變化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 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 變化和發展之中,是由於事...

有關唯物辯證法的問題,哲學 關於唯物辯證法的問題

這是個經濟問題啊,用西方經濟學或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還行,用純哲學觀點分析感覺比較費勁。人均收入可以決定有效需求。老百姓收入高了購買力就會強,消費會高,帶動生產繁榮,高就業和技術創新。但人均收入高了還有個收入結構問題。我們可以對比兩種收入結構。第一種,所有的人收入比較均等,需求也會比較相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