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思想的異同,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又哪些不同

2021-04-21 16:29:38 字數 5668 閱讀 8176

1樓:累吧扇打骨折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版): 事物本

權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

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思想是從老子思想發展而來,他把老子的道發展成主觀唯心主義,把樸素的辯證法發展成為相對主義。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又哪些不同 ?

2樓:歷史通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區別有哪些不同,老子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一)道和人的關係

《老子·第25章》宣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這個觀點表明儘管人無法與天、地、道相比,卻有別於萬物,具有萬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莊子的思想卻彰顯人與萬物的一致性,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處世哲學方面

老子和莊子雖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觀、天道觀方面有其共同點。然而兩人對道延伸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卻相去甚遠。具體地說,老子宣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

同時老子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於是,無名、無功成為人生在世要修養的內容。

(三)老子與莊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莊子的道之於無的意識是最高的自由意識,將無視為道的根本特徵正是出於對自由的追求。從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等思想出發,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萬物。因此生命與道合一,這就是老子莊子所認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

但老子與莊子對這種境界的理解有些差異。老子的道是指純真質樸本性的實現;而莊子的所認為的則是高度的、絕對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

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通過對老子莊子思想的比較可以看出,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具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中「道」是老子莊子哲學的根據和基礎。他們都認為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道。但同時老子與莊子的哲學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差異性,所以不能將老子莊子等同起來。

道家的哲學獨特而深邃、冷靜而超脫,對我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對現代社會的人們都具有巨大的啟示作用。道家的思想價值和作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在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中,最具有哲學底蘊的當首推道家哲學。道家以老莊並稱,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對道的推崇,在學說的許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學說可以互釋、互明。但莊子的思想並不只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延續這樣簡單,他們的思想也存在許多差異。

一、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相同點

(一)「有生於無」是老子與莊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命題的詮釋上。即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有生於無」這一命題始於老子,老子在哲學上把道說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老子·第42章》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 是天地萬物的法則。老子主張萬物由道而生,只有順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則。老子的無為說法實際上是對人類在自然界所處的地位提出的一種質疑,是一種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是因為道的「無為」。《老子·第14章》描繪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天下萬物生於道,也就等於說天下萬物生於無,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萬物**於道,也就是「有生於無」。

到了莊子那裡,「有生於無」仍是其本體論的核心命題。所不同的是,在對宇宙之始的探索中,莊子熱衷於「有始、無始」的追問。《莊子·德充符》說: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間的事物日夜都在變化,人們不能窺見到它們的開始,那麼,對於天地之始這類問題就只好撇開實證沿著邏輯推演的思路來尋找答案了。莊子在與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與老子相似的「有生於無」的結論。

但老子的道旨在強調道的無形,莊子的道是說「有」都是從沒有、存在都是從不存在那裡演化來的。

(二)老子莊子的樸素的自然人性論

道是老子和莊子生命哲學的邏輯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值,與道融合即是生命最**值的實現。在老莊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對道的追求就是對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無名,樸」,樸指渾然未分的自然狀態,這是道的本真之態。「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老子以樸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為人性之本,人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壞。

莊子說:「性者,生之質也」,性是伴隨生命與生俱來的,是生命的本質,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純的。道家從這種自然真樸的人性論出發,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的思想進行了激烈批判。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現是自然之道被破壞後的產物。所謂儒家的仁義道德實質是假仁義偽道德。

莊子則指出儒家「以仁義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揚的仁義越多,對自然人性的破壞性越大,離人的自然本性越遠。這一思想「標誌著宗法、等級**制度下個人的覺醒,具有重要的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哲學與莊子哲學在認識論、古代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的道論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會觀、政治觀和理論體系上又有極大的不同。莊子認為生死齊一,無就是有,有就是無,實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其意常超出生死有無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因而有與世同波、安時處順一說,老子認為天道無為,實則無為無不為並重。

《道德經》上下兩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兩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討論"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莊子在社會觀方面,只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所謂"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恢恢乎其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其精義為藝術論。

老子在社會觀方面是一種獨特的治世哲學,所謂"反者道之動","負陰而抱陽,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章、二十八章、四十三章。),其精義合於兵法。《莊子·知北遊》:

"光耀曰:'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以至此哉!'"對於絕對知識的追求如同飛蛾撲火,有一去不復返之勢,在抽象思辨的本體論方面長足進取,一貫到底。

而老子在本質上則是致用的。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行文常以聖人稱,如侯王之說策。

致用治世和消極處世,這是老子和莊子的最大差別,也是老子所以能先於儒墨諸家而與秦及漢初的政治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的原因。

老子和莊子思想的異同主要是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一)道和人的關係

《老子·第25章》宣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這個觀點表明儘管人無法與天、地、道相比,卻有別於萬物,具有萬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莊子的思想卻彰顯人與萬物的一致性,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處世哲學方面

老子和莊子雖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觀、天道觀方面有其共同點。然而兩人對道延伸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卻相去甚遠。具體地說,老子宣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

同時老子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於是,無名、無功成為人生在世要修養的內容。

(三)老子與莊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莊子的道之於無的意識是最高的自由意識,將無視為道的根本特徵正是出於對自由的追求。從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等思想出發,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萬物。因此生命與道合一,這就是老子莊子所認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

但老子與莊子對這種境界的理解有些差異。老子的道是指純真質樸本性的實現;而莊子的所認為的則是高度的、絕對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

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通過對老子莊子思想的比較可以看出,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具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中「道」是老子莊子哲學的根據和基礎。他們都認為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道。但同時老子與莊子的哲學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差異性,所以不能將老子莊子等同起來。

道家的哲學獨特而深邃、冷靜而超脫,對我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對現代社會的人們都具有巨大的啟示作用。道家的思想價值和作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在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中,最具有哲學底蘊的當首推道家哲學。道家以老莊並稱,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對道的推崇,在學說的許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學說可以互釋、互明。但莊子的思想並不只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和延續這樣簡單,他們的思想也存在許多差異。

一、老子與莊子思想的相同點

(一)「有生於無」是老子與莊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命題的詮釋上。即萬事萬物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現象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有生於無」這一命題始於老子,老子在哲學上把道說成是宇宙的最高本體。《老子·第42章》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 是天地萬物的法則。老子主張萬物由道而生,只有順其自然才是生存法則。老子的無為說法實際上是對人類在自然界所處的地位提出的一種質疑,是一種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批判。

道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萬物的總根源,是因為道的「無為」。《老子·第14章》描繪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唆,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天下萬物生於道,也就等於說天下萬物生於無,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萬物**於道,也就是「有生於無」。

到了莊子那裡,「有生於無」仍是其本體論的核心命題。所不同的是,在對宇宙之始的探索中,莊子熱衷於「有始、無始」的追問。《莊子·德充符》說: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間的事物日夜都在變化,人們不能窺見到它們的開始,那麼,對於天地之始這類問題就只好撇開實證沿著邏輯推演的思路來尋找答案了。莊子在與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與老子相似的「有生於無」的結論。

但老子的道旨在強調道的無形,莊子的道是說「有」都是從沒有、存在都是從不存在那裡演化來的。

(二)老子莊子的樸素的自然人性論

道是老子和莊子生命哲學的邏輯前提,也是生命追求的最**值,與道融合即是生命最**值的實現。在老莊思想中,道即是自然,生命對道的追求就是對自然的崇尚。

老子有「道常無名,樸」,樸指渾然未分的自然狀態,這是道的本真之態。「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老子以樸為道之本性即是以真為人性之本,人為的一切如道德教化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壞。

莊子說:「性者,生之質也」,性是伴隨生命與生俱來的,是生命的本質,因此人性天然是至真至純的。道家從這種自然真樸的人性論出發,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的思想進行了激烈批判。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指出任意的出現是自然之道被破壞後的產物。所謂儒家的仁義道德實質是假仁義偽道德。

莊子則指出儒家「以仁義易其性」,「失去其常然也」儒家宣揚的仁義越多,對自然人性的破壞性越大,離人的自然本性越遠。這一思想「標誌著宗法、等級**制度下個人的覺醒,具有重要的意義。

莊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哪些異同點老子和莊子思想的異同

一 老子bai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1 道和人的關係du 觀點表明儘管人無法與zhi天 地dao 道相比,卻有別於萬物,具有萬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莊子的思想卻彰顯人與萬物的一致性,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2 處世哲學方面 老子和莊子雖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觀 天道觀方...

楊朱,老子。莊子的思想什麼不同,楊朱,老子,莊子的思想有什麼不同

根據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和以往的文獻記載,馮友蘭的道家三階段論是完全錯誤的,而胡適的道家發展史倒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 道家真正的發展史是 1 起源 漢書 藝文志 曾記載,道家書籍有 黃帝四經 黃帝銘 黃帝君臣 雜黃帝 力牧 伊尹 太公 辛甲 鬻子 管子 等,暗示道家思想與黃帝 伊尹 姜太公 辛甲 鬻子 管...

老子的思想與莊子有什麼區別?如題謝謝了

老子作品 道德經 主要思想是 道 的思想 無為而治 辯證法。莊子作品 莊子 主要思想是 效法自然 2014 無為而治 觀點體現老子的思想主張。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 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