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有哪幾類表現

2021-03-19 18:20:08 字數 3788 閱讀 8328

1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兒童多動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與年齡不相符的注意障礙、衝動、活動過度,並伴有學習困難和社會適應力低下的一組兒童行為異常症候群。患病率約佔學齡兒童總數的3%~5%,男孩多於女孩。通常起病於7歲前,主要表現為:

①認知方面。注意廣度狹窄、抗干擾性差、不能預見行為後果。②情緒方面,易興奮,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

③行為方面,以多動並伴攻擊性行為為主。④人際交往方面,與家長、教師和同伴關係不良。**複雜,常為遺傳、腦損傷、鉛中毒、心理社會因素和不良家庭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

防治關鍵是提高家長、教師對該病的認識。雖然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發生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確,但對該症的發展和結局有影響的結論是肯定的。家庭不和睦、單親家庭、教養方式不當、早期母子情感剝奪、寄養等,都可能增加adhd的發生機率,進而影響兒童行為、情緒的發展。

因此,adhd的干預需要家庭、學校、專業機構三方面的公共努力,開展心理**、教育和行為訓練結合的綜合性矯治,重點是提供行為指導。行為**多通過正強化法,幫助其建立一些適應良好的行為。也可採用感覺統合訓練、生物反饋訓練等方法。

**同時,應取得父母、教師的的充分理解、參與和配合。例如,可故意忽視其一些問題行為的表現;相反,一看到良好的行為表現即給予鼓勵,引導其逐步強化這些行為。

(2)學習障礙,是一組以閱讀、書寫、拼字、表達、推理、計算能力等特殊性學習技能獲得困難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候群,包括閱讀障礙、數學/運算障礙、書寫障礙、非特定性學習障礙等。患兒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視聽覺障礙,亦無環境和教育剝奪及原發性情緒障礙。學齡兒童檢出率約為3%~8%,男多於女,小學低年級相對高發。

典型表現為:①一門或多門功課成績低下;②閱讀、計算,拼寫困難。手眼不協調;③多動,注意力不集中;④自我意識低下,繼發一系列情緒問題。

學習障礙的防治重點是早期預防和干預,包括:加強圍產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腦損傷;正確開展早期教育;及早對家長開展心理諮詢與指導。教師、家長對兒童表現出的學習困難容易發生誤解,使兒童受到不當對待或責罰,對其人格成長與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許多患兒得不到適當教導,學業受挫折,造成中途輟學,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對學習障礙患者應持接納、鼓勵態度,接納其缺陷,重視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優勢能力;改善患兒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機;根據其障礙性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性**。應儘可能取得家長、教師的配合,避免因要求過嚴而導致自暴自棄。

採用教育性**、心理輔導、遊戲性行為**和社會技能訓練等綜合矯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3)拒絕上學,也稱"學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體主訴而不能規律地堅持上學,屬較嚴重的情感障礙。患兒約佔學齡兒童的l%~5%,年齡偏大(如出現在初中階段)。拒絕上學實質上意味著該生的就學失敗;其社會功能、情感發展也必然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

拒絕上學與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症、適應性障礙、節律性睡眠障礙、抑鬱等情緒-行為障礙有關,但相當多的患兒可伴有以下症狀:①不明原因的疲勞、積極性低,②注意力和記憶功能低下。③頭痛、眩暈、情緒不良等神經症狀;與兒童慢性疲勞症候群相類似。

多數患慢性疲勞綜合徵的兒童可有明顯的學校功能破壞和社會活動降低,不能維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學習。這意味著兒童慢性疲勞綜合徵(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也是導致學生拒絕上學的可能原因。日本文部省2023年報道,約2.

8%的日本初中生因患ccfs而導致拒絕上學。

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有哪些

2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幼兒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有:

(1)多動症;(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回好打架、爭吵答

、說謊、嫉妒、搞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

(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

(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洩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

(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等;

(6)意志力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表現為怕苦怕累,害怕困難,遇到困難退縮、束手無策和依賴**,受不了委屈、責備、批評等挫折打擊;

(7)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3樓:終極至尊粉

這些孩子孤單地留守,少有依靠。

內心的寂寞與憂傷,生活上的不便與環境的歧視,意外的人身傷害,無一不在困擾著這些孩子。

由於缺乏親情滋養,這些幼小心靈,有的走向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

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

據調查,三成留守兒童有自我封閉、抑鬱等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我封閉,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

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緒失控,容易衝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週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為。

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3、認知偏差,內心迷茫

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裡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

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裡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留守兒童急需3大心理素質的培養

1、自信心的培養。

「留守兒童」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

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

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於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於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

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鬥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的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

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願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哪些

內容來自使用者 玲玲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46430 1 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以往稱 性行為問題,在 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四版中稱破壞性行為障礙,包括多動 違抗 攻擊性行為 違紀行1 兒童...

大學生的心裡,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1.學習動力不足。在大學生活中,學習還是佔主要地位的,畢竟大學是與社會生活的交接處了,大學生會經常感到學習難度大,不能進入狀態,被動的學習。2.學習目的不明確。很多大學生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不能不做的事而學習,甚至為什麼學習心裡也沒有底,提不起精神。3.學習成績不良。很多同...

常見的高三學生心理問題有哪些,常見高中生心理問題 有哪些

一 學會緩解學業焦慮 高三學生學業焦慮主要表現為考試焦慮和學習動力不足。學生考試焦慮體現在對考分的過分看重,說到底是對自己未來前途的焦慮。其原因有三 一是由於群體效應,將分數作為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指標 二是不自覺地將獲取高學歷等同於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渴望自我實現與現實學業成績的不理想而導致的認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