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和對後世的影響

2021-03-19 18:20:29 字數 6429 閱讀 6916

1樓:沭陽

創立:隋文帝: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隋煬帝:正式設定進士科;

完善:唐太宗擴大科舉的規模,武則天設殿試、武舉,唐玄宗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

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創立是隋朝時期,完善使唐朝時期,影響涉及到用人制度和教育文化幾個方面即可。本題考查基礎知識,難度適中。

簡述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創立與發展

2樓:匿名使用者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

3樓:王啊

隋朝開創,完善於隋煬帝開創進士科,還有唐太宗、武則天的完善,直到清末2023年被廢除

4樓:匿名使用者

多個人傅園慧可以的可以的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5樓:暮靜雨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影響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直至封建社會終結。

6樓:l雨打芭蕉

普通人可以憑本事去當官

科舉制的創立,誕生的影響和科舉制度的完善

7樓:雪雅星箜

創立:隋朝時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到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創立。

發展:唐朝時,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任用**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並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度:

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國家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從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清**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明經、進士:

科舉考試在貞觀時,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後來主要考察詩賦),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舉制度的特徵:

1.從文化淵源上來看,科舉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統」政策和精英治國的思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2.從選才方式和原則來看,科舉制度以考試為核心,分設科目,面向廣大讀書人的公開考試,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

3.就其發展軌跡和功能變遷而言,科舉制度經歷了創立、發展、鼎盛與衰亡的歷史程序。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特點。

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度逐漸為國家選取良才的通途蛻變為人才成長的桎梏。

4.從經歷時間來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到清末廢除,期間將近2023年的歷史,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古代文化思想發展歷程,也影響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演變。

對比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有什麼進步性:

1.使庶族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登上政治舞臺。九品中正制評定等級的標準是門第,出身豪門者即可評定為上品,出身寒門者只能評定下品,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科舉制是面向全階層的讀書人,實行相對公平的競爭,特別是宋代實行糊名法,門第的作用無法發揮。

2.有利於選拔出有真術實學的人才。正因為九品中正制評的標準是門第,士族紈絝子弟無真才實學即可授官,寒門子弟即使才德優秀也不能授官。

科舉制有著擇優錄取的原則,並且隨著發展也增加了鄉試,省試,會試和殿試。使得士族無真才實學子弟無法通過家族來獲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實學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國家也選出了真正有才學的人。

3.國家掌握了選拔官吏的權力,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魏晉時,士族勢力逐漸壯大,並且逐漸了掌握了國家的權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義上是國家指派中正評定等級,但是實際是門閥士族們的操控的晉升工具。

科舉制是由禮部統一主持考試,並且經過殿試由皇帝考核,這樣,國家真正掌握了選拔官吏的權力。

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晉以來,**大多從士族門閥的子弟中選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做**,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進行下去了。

2.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招攬人才,打擊豪強地主,加強**集權

3.創立:

隋朝時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到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創立。

4.發展:

唐朝時,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任用**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並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度的意義: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大著登臺閣,小者任郡縣」;

3.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科舉制度對我國曆史程序以及世界的影響:

1.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勢力,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2.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事業,人才的培養和文學藝術的的發展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3.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科舉制走向了極端,成為摧殘人才和統治者培養忠實奴僕的工具,阻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潮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對世界文明產生的重要的影響。科舉制度所流傳下來的部分優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國和世界各國所沿用和發展。

8樓:匿名使用者

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到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創立。

完善:唐朝時,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任用**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並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科舉制度的意義:

科舉制度是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大著登臺閣,小者任郡縣」;

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質;

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優秀人才的選拔重用保證和促進了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

科舉制度對我國曆史程序以及世界的影響:

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勢力,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事業,人才的培養和文學藝術的的發展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明時期的科舉制度有了一定的僵化。清時期科舉制走向了極端,成為摧殘人才和統治者培養忠實奴僕的工具,阻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潮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對世界文明產生的重要的影響。科舉制度所流傳下來的部分優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國和世界各國所沿用和發展。

科舉制是當時最為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最為先進的人才可以通過科舉為官治國安民平天下,保障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和文明發展延續。直至今日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給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9樓:万俟諾客

選拔人才,招納賢士,為國家建設選拔才幹

民間才幹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制衡傳統世襲貴族權利促進民間辦學機制健全,讀書人的求學積極性

才幹來自民間,擴大統治階級統治基礎。

10樓:可愛的zzz聖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王朝通過考試,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來選拔**的一種制度和方式。

一、形成背景:

科舉制度是在隋朝誕生的。在此之前的各個王朝**選拔制度如下:

1、秦帝國之前**主要是世襲制,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各級**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2、漢朝的**選舉制度主要是察舉制。

察舉制是以薦舉為主,考試為輔的一種制度,一般察舉制又可以分為「舉孝廉」和「茂才」2種。

1)舉孝廉是兩漢期間最重要的一種推薦制度,一般由**或地方官根據宗族鄉黨的評議,考察並向朝廷推薦孝順父母、品行廉潔的人出仕,多數孝廉會拜為郎官。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是通過舉孝廉入的仕途。

2)茂才是在漢武帝時候開始,**、州郡屬吏、孝廉,太學生和平民都可以推薦人才,茂才大多數都擔任縣令級別的**。

3、三國、兩晉及南北朝

三國中曹魏的選拔制度是依據「舉孝廉」制度進行了改革,創立了「九品中正制」。國家或地方選擇「品德高尚、賢有識見」的**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為標準,將**候選人分成九等,作為選拔**的依據。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歷史的車輪碾壓到公元六世紀時,「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經充分的暴漏出來,兩晉及南北朝時期選擇**的才德標準已經被忽視,取而代之家世的影響則越來越重,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廢除九品中正制,而代以科舉考試。隋煬帝於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下詔明令廢除門閥,注重才藝,中國傳統的**選拔制度才發展到純粹的考試選拔的階段。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始。

二、隋唐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1、隋朝在對科舉的貢獻:

隋朝統一後,隋文帝為了加強**集權、擴大參政人群、改善政治關係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分科舉人代替九品中正制。分科舉人的方式,就是科舉制的雛形。後隋煬帝設定明經,進士二科,標誌著科舉制已經誕生了。

2、唐朝對科舉制度的完善

大唐在推翻隋朝的統治後,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2.1唐太宗完善科舉的措施:

首先,唐太宗對科舉最大的貢獻是設國子監,開設並擴充國學;鼓勵地方**和私人開設學校。國子監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在貞觀後期僅僅國學院學生就超過了8000人。

其次,設定明經、進士等50多種學科。隨著發展,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經過太宗的一系列科舉,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這位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2.2 武則天完善科舉的措施:

武則天在位期間,大力提倡科舉,曾親自在洛陽大殿中測試舉人,科舉制度中的殿試由此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武則天還曾命令吏部把複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開了 「糊名」的先河。

武則天期間還開始了科舉制度的武舉,武舉人由此而來。

2.3 唐玄宗完善科舉的措施: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進士科也成為唐朝最重要的考試科目。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三、隋唐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和形式:

隋唐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明經、進士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隋唐的考試形式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

3.1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

3.2口試

口試,就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3.3帖經

帖經,就是詩卷的填空與默寫。

3.4策問

策問,就是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3.5詩賦

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四、隋唐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

1、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舉制度使得社會身份不再世襲,為封建社會各階層間的人員流動提供了條件。科舉制度使得貧苦孩子可以靠勤奮讀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

2、加強了**的集權和**,消滅了士族制度。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的制度,其最終目的還在於在於鞏固帝王的**集權。科舉制度消滅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制度,從此貴族階層再也無法與君權抗衡。

3、促進了中華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科舉制度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從而增加了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比例。

4、科舉制度摧毀了中國文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為**政權輸送了大量經世愚民的官僚。

5、科舉制度開啟了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選拔制度。

6、科舉制度同時也影響到中國當時的很多附屬國的**選拔制度,比如:高麗、越南等國!

參考資料

簡述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的科目和主要內容有哪些?

唐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時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哪個朝代得到完善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 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

唐朝科舉制度的發展的影響,唐朝科舉制度的影響有哪些?

科舉制度對唐朝,影響是微乎其微的。1 唐代科舉錄用人數非常少。唐朝武德年間,一年才錄取幾個人,少的時候才3 5人,多的時候也就20幾人。白居易中進士後題詩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就是說他那一屆,才17人中進士。傳說中唐太宗說視察科舉時說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的話,錄用的也就個位數。這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