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2021-03-19 18:20:46 字數 5829 閱讀 2870

1樓:12345a幫助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

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遊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遊戲的需要。

幼兒有強烈的玩遊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遊戲。遊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遊戲實現,遊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遊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遊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遊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裡外、上下等。

這種遊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瞭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遊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遊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

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

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

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遊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遊戲裡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事物之間的聯絡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遊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

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誌性的遊戲型別。這種遊戲延續到**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遊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

幼兒的規則遊戲是棋類遊戲和戶外體育遊戲。在這類遊戲中幼兒必須遵守遊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

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遊戲延續到**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遊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

幼兒對遊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用**社會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認為遊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遊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裡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

但由於**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瞭解,他們總是用**的標準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的標準,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行為又經常表現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

幼兒的這些**行為經常在**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

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係,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

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

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係,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占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係,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占主導地位。由於**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

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等。

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鐘。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幹就幹,不願意幹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幹,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

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資訊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資訊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鍊",語言資訊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資訊源,感知覺退為輔助資訊。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

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

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

在生活、遊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遊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

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準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

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

3-4歲幼兒具備哪些能力

2樓:匿名使用者

1、這個時期的兒童開始有模仿大人的能力了。2、小孩會去嘗試去穿媽媽的高跟鞋、花裙子,偷偷地塗抹媽媽的口紅,用媽媽的化妝品往自己臉上塗。3、開始變得固執了。

4、在孩子3歲以後,有較強的獨立願望和獨立生活能力,會經常要求「我自己來」,並拒絕家長的幫助。5、 對於這些3~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這種表現並不是固執,也不是任性,而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表現。等等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也太廣泛了,具體點

3~4歲幼兒發展水平參考這篇文章讓我們覺得怎麼寫

4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

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

遊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遊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解決了幼兒希望能像周圍**那樣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之間形成矛盾。

通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如:

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遊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餵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貓》遊戲中,幼兒扮成各種小動物,幫助貓媽媽找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動物」將在不同地點找到的小貓送到家裡,並高興地告訴貓媽媽自己是在**找到小貓的。當貓媽媽對「小動物」表示感謝時,「小動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謝。

它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麵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

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三、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滲入了主體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動。自我意識是主觀的,未必與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

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幼兒自我意識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成熟、不穩定。

教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首先,教師要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經驗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並認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物質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營造平等、寬鬆、支援的心理環境,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幼兒受認識水平影響,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常依賴於**的評價,幼兒學習評價主要通過**正確評價的示範。教師要廣泛蒐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發展的資訊,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

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肯定幼兒的優點。日常活動時經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

同時引導幼兒少與別人比,多與自己比,既指出他優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兒能正確的自我評價,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四、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絡,諮詢專家,進行心理**。

最後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建立平等、融洽的

如何教育好3 4歲的幼兒,3到4歲的孩子怎麼教育?

由於剛到新環境所以他會哭!開始家長可以陪著他,等他和小朋友熟悉了就沒事了!剛到一個新環境失去了安全感哭鬧是一定的,就像是第二個斷奶期。1 每天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事,家長表現出對幼兒園的喜愛。2 每天送的時候道完別就離開,下午接的時候不要接了就走,和老師聊聊,讓孩子覺得你們是朋友,是認識的,也瞭解孩子...

3到4歲麼兒看哪些繪本,3到4歲么兒看哪些繪本

三四歲的幼兒讀繪本,主要是以色彩豔麗的圖畫為主,所以一些紙板書,拉拉書,洞洞書,還有一些經典的繪本系列都可以給孩子看。推薦幾套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繪本讀物 一,趣味故事類 在材質設計上,有紙板書,洞洞書,觸覺書等。內容為簡單的小故事,文字內容比較少。主要通過圖畫來描述故事情節。二 趣味貼紙書,遊戲書...

3歲到4歲小孩子看什麼動畫片,3至四歲孩子看什麼動畫片

如喜洋洋與灰太狼bai,小鯉魚歷險記,貓du和老鼠等動畫片 zhi都可以,看一集就dao要讓孩子內休息 還有英國動畫片 容天線寶寶 很適合兩歲的寶寶看。它很少語言,光有動作。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及技能。很能吸引寶寶。這部動畫片的時間也很適合兩歲的寶寶,每集在十分鐘左右。宮崎駿的應該可以吧 千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