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載都是可靠的嗎,歷史就一定可信嗎?

2021-03-19 18:21:17 字數 5456 閱讀 7272

1樓:初級提問者

6:4的差距。即便是正史,抄也會存在著有虛構的成分。

誰也不敢打包票說《史記》裡所記載的歷史事件是完全真實的。(我就不說史記對於帝王的記載,尤其是帝王出生的記載都帶有神話色彩了)有些撰書的學者,他們在編寫一部史書的時候,對於歷史人物的記載。多少會摻一些個人情感進去。

資治通鑑也不免摻進了司馬光的私貨!更何況, 許多故事還是靠民間代代流傳下來的。本身就有很多演繹和失真,對於歷史,只有那些出土的歷史文物才最有資格向後代講述他們所經歷的歷史!

所以歷史學者才會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反覆比對,考據,就是為了盡力還原真相

2樓:匿名使用者

未必,孟子也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歷史就一定可信嗎?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是。

比如:1、紂王昏庸無道,這純粹是編的,酒池肉林也是2、說朱熹無比睿智,道德典範,但是其實他養小妾,嫖妓,扒灰3、說秦檜是大奸臣,其實不過是個順應皇帝意思的小人4、說袁崇煥是多麼英明神武,其實是個機會主義者,貪功不要命,不要臉,什麼都不要的小人。

4樓:幽影樓臺

不必追究歷史的可信度,成王敗寇,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每一個政權主持編篡的史書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寫的,所以史書裡的己方永遠代表著正義,敵方永遠代表著**。讀歷史主要是為了使今人瞭解前世興衰成敗,從中吸取教訓,悟出道理,讓自己更加明智,僅此而已,至於其他都是浮雲。

樓主所說的「少數人知道的情況」也是我一直想的,像沙丘之變、燭影斧聲這些事,當事人都已經死了,裡面的謎團是永遠解不開的,也就無所謂可信與不可信了。所以說,歷史是用來借鑑的,但有些事真的沒必要去相信他的。

舉一些被誤解或被過度褒揚的人物:謝靈運、商紂王、李世民、朱熹、宋高宗、丘吉爾……搜搜這些人,對歷史和人心的兩面性也可見一斑了。

原創回答,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5樓:小小雷電虎

不一定,因為現在學的歷史是根據古人的記述

和一定的考古研究的出來的。而且古人的記述大概都是在隔幾個朝代才記述的,而且都是由口述來記述的,史記亦是如此。。所以歷史上是有很多未解之謎的。

而且前人的口述也不一定準加上官方有意隱瞞一些事實。。所以歷史不一定可信,這是相對來說的。謝謝。。。。

6樓:風影鷹

有一些歷史是被後世記載時修改了抹去了事實的真相。

歷史,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程序,沿革,來歷;五是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蹟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

正史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野史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史書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複。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瞭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曆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有一些歷史是被後世記載時修改了抹去了事實的真相。所以我麼研究歷史就是要發現歷史記載中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的原貌

7樓:匿名使用者

一些有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大多為可信的,至於其他的,正如上所說,歷史都是戰勝方寫的,自然會有所修改,比如同樣是評價王安石變法,萬安石的《臨川丈集》和蘇軾的《欒城三集》就截然不同;而且大家也可以把自己比作要求寫史書的君王或者是寫自己生平事蹟,你會怎麼寫?

8樓:給我個沒用的名

歷史是需要多方面考證的 需要很多資料吻合(例如野史、正史及其其他版本、實地考察等等)才能證明其可信度 即便如此也不一定是對的 只能提供一個參考借鑑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就和人一樣都有兩面性。書寫歷史的人總是希望你看的是他鮮亮的那一面。你看不到黑暗的那一面就以為沒有,或是用虛無主義否定一切歷史,那明顯是愚昧無知的。

10樓:蔣淋安

不一定 很多的歷史可能會誇張化 但是大部分還是比較真實的。 史官記載的歷史一般會在那段歷史過去的100年左右 去走訪問一些老人家當時發生的 所以一般誇張的成分比較多。 有時候經過100年的流逝 很多都已經不切實際 大多都會被神話

11樓:天佑多藍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還得看勝利者厚道不厚道。記住

12樓:我愛品

不是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13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參考民間的野史,

14樓:**哈欠

不一定可能會有錯的地方的哦

15樓:_食蕉

歷史只是一個任人裝飾的小姑娘 -- 胡適

16樓:小子大膽

當然你指的是什麼歷史,就咱們看到的書本來說,那最多稱得上是二手資料,首先是作者從別人那裡得到資料,然後會再次進行加工處理寫作,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多多少少會摻雜作者的個人感**彩,所以讀歷史要先學會分辨,多去了解人的本性,然後再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去判斷,也許更能接近真實的歷史。

17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是不可以的,歷史都是由一代代的人活著文獻傳承下來的。其中的許多觀點都摻雜了個人因素。

18樓:沒有雪de冬天

不一定。。。。。。。

歷史上李白的劍有記載嗎?

19樓:匿名使用者

考古發現李白原來武功高強,劍術過人,當年武林第二 曾憑劍術手刃二人 這個歷史有記載

他曾與人搏殺過,魏顥《李翰林集序》說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李白自己曾說「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後來他移居任城(今山東濟寧),自稱是「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年近不惑仍學劍不輟,而且學得非常認真,曾想拜擊劍大家裴旻為師——據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記載,李白曾寫信給裴旻,表示「願出將軍門下」學習劍技。

另李白詩歌的意象豐富多彩,個性突出,久為研究者所關注,如:天馬、飛龍、鳳凰、大鵬、明月以及猿與酒等。「劍」也是李白詩歌重要意象之一,但專門的研究卻不多見。

李白一生留詩一千餘首,其中九十四首運用了「劍」這一意象

【與韓荊州書】有記載: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歷史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20樓:fred包子

早期是史官都是秉筆直書的,有什麼寫什麼,我覺得先秦時的史料(也包括《史記》在內)可信度可以達到98%以上。後來的史官記載的史書可信度就從98%以上一直下降到現在的30%以下(我將咱的紅史說到30都很給它面子了)。

到唐朝時,唐太宗想要看史官關於自己在起居注的記載,史官不從。正史上是說不從,其實無論是唐還是以後各朝的史官到底有沒有受到皇帝威權的影響不得而知,留給別人猜想去吧,呵呵。

這段文字你看後會有自己的一個看法的: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史官。《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只好逃亡。

當逃到晉國邊境時,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靈公,於是返回繼續執政。董狐記載道:「趙盾弒其君」。

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這個故事就是「董狐直筆」的由來。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趙盾確實有點冤枉。但當時的史官書法,是以禮義違合為依據的。

因此,孔子在讚揚董狐為「古之良史」時,也為趙盾嘆息不已,說,越境乃免。

趙盾是「古之良吏」,董狐所以能夠直筆而安然無恙,還得到千古名聲。其實,要想秉筆直書,並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同樣是在春秋時代,齊國大臣崔杼縱容旁人殺死君主莊公,齊國史官也這樣記載:

「崔杼弒莊公」。崔杼惱羞成怒,將他殺害。而史官之弟照樣續記,崔杼又殺其弟。

史官的另一個弟弟不畏**,繼續據實記錄。大權在握的崔杼也終於束手無策。這就是直筆寫歷史的結果,齊國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歷史的真實,其自身也為後人演繹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從董狐開始,《左傳》、《史記》均繼承了求實的史學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太史公才會把項羽寫得那麼悲壯,描寫劉邦卻多少有點市井流氓相,並不因他是當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諱。

董狐直筆的史學精神,不知怎麼到了今天有點走樣。還記得有一幅著名的繪畫《開國大典》,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總是變來變去,有時候真叫人摸不著頭腦。一會兒這個反革命的頭被抹掉,一會兒那個大叛徒的身影不見了。

讓人徒生「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感慨。「朱毛會師」是黨史的重頭戲,有那麼一個時期就變成了「毛林會師」。據說朱總司令有次去參觀畫展,老人家眼光不靈便,在《井崗會師》的畫前直謙虛:

我那時候沒有那麼年輕。哪知畫上畫的是**而不是他。工作人員也不好捅破這層紙,怎麼支吾過去的就沒人知道了。

這樣的歷史當然不能叫歷史,充其量只能算是笑話。有時這樣的笑話說得太過火,簡直令人不敢再相信歷史了。比如歷史學家們根據一句「子見南子」,就可以把孔夫子說成是個色鬼。

整個中國的古代史變成了一部儒法鬥爭史,秦始皇等暴君一律披上了漂亮的「法家」外衣,殘酷的「焚書坑儒」成了狠抓階級鬥爭的偉大成果。從沒有聽說過有什麼歷史學家拋頭顱灑熱血去捍衛史學的尊嚴,倒是有些大詩人放開喉嚨,熱情謳歌牛棚生活,大唱五七幹校就是好。不知後人讀在段歷史時,會產生怎樣的感想。

當我們聯想到這一切都發生在推崇「唯物史觀」的國度裡時,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21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一度有多這樣的懷疑,甚至有想過,我們現在所謂的歷史會不會只是某一群人所編造的,就想寫**一樣,寫下一段「歷史」,但是後來想想又不太可能。因為我們現在考察過去的某一段歷史,一般不太可能從一個人的某一篇作品中瞭解,而是通過不同人的描述、從文學、史學、藝術、地理、考古等多方面來了解的,如果眾多證據都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那麼一般來說應該就是真實的,因為如果要造假,編寫一篇文章、一本書容易,編寫很多本那就不是件容易事了,更別說連同藝術領域、考古領域多方面的「胡編亂造了」,這樣工程量也太大了,偽造一件證據容易,偽造一百件那就不太可能了吧。

舉個例子,周代以前的歷史,我們稱之為「半信史」,因為那段時間殘留下來的文獻、考古發現很少,我們只能通過找到的隻字片語來判斷當時的情況,那樣真實性就大打折扣了。而在那之後,由於年代越來越近、留存下來的相關證據越來越多,也就更便於我們去判斷他的真偽。

又比如說,秦始皇非常殘暴,他在位期間肯定不會允許有人書寫他的不是,那麼那個時期的史官們肯定都是記錄他的好,不好的也會寫成好的,那麼可信性就不咋地了。但是隨後秦朝被推翻,漢朝建立,那麼漢朝的史官們馬上就會將真實的秦始皇反映出來,有好的,也有壞的,而不需要有任何顧及。

lz您認為如何呢?

簡介家鄉伊犁歷史,伊犁天馬的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 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 最早見 漢書 史稱伊列 伊麗 伊裡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 中,伊犁為維語,取義於 犁庭掃閭 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里巷掃蕩成廢墟 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建制沿革 西域都護府古代的伊犁...

中國誰負責記載國家歷史,中國最早的有記載的歷史是什麼

是史官。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 先識篇 記載 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 作冊 史 尹 等字。說文解字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資本家是誰,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資本家是誰?

中國最早的生意人是王亥。夏朝時,商丘為諸侯國商部落之所在。商部落第七代首領名叫王亥 公元前1854 公元前1803年 是個英明能幹的首領,把商部落搞得欣欣向榮。商部 落經濟發達,貨物充足,王亥就發明了牛車並馴牛拉車,親自率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其他部落去進行以物易物的 深受歡迎。由於他們來自商部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