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樂舞雜技俑的來歷是

2021-03-19 18:21:59 字數 3986 閱讀 4808

1樓:易書科技

樂舞雜技俑表現的是「百戲

」中的各種藝術形象,是「百戲」的舞臺縮影。「百戲」是我國古代民間歌舞雜耍藝術在漢代時期的總稱。

「百戲」源於雜舞,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用吼叫、動作等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樂舞已經全面盛行,《詩經》中的許多樂章就是為樂舞服務的。各個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樂舞。這時候的樂舞就存在著「雅」與「雜」之分。

諸侯國上層欣賞自己所謂的雅樂、雅舞,並對世俗之樂嗤之以鼻。而廣大勞動人民則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樂舞形式,並憑藉自己新鮮的特點不斷向僵化的廟堂歌舞發動衝擊,結果創新戰勝了保守,鮮活戰勝了呆板,「俗樂雜舞」終於登上了大雅之堂。

雜舞秦時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橦、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及裝扮人物、動物的樂舞。

到了漢代「雜舞」極為盛行,大街小巷的「雜舞」一片,王公貴族也都爭相欣賞。這時候的「雜舞」也就是「百戲」,它包括了雜技、魔術、武術、競技、樂舞、角力等諸多形式,體現了極大的藝術包容性。

《漢文帝纂要》載:「百戲起於秦漢蔓延之戲。」「百戲」中含有說唱技藝。

李尤《平安觀賦》中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的記載,逗笑說唱的俳優是「百戲」中僅有的曲藝節目。裝扮動物的「東海黃公」、「魚龍蔓延」便是角抵戲中的著名節目。

「東海黃公」取材於民間故事,據《西京雜記》記載:東海人黃公,年輕時練過法術,能夠抵禦和制伏蛇、虎。他經常佩帶赤金刀,用紅綢束髮,作起法來,能興雲霧,本領很大。

到了老年,氣力衰疲,加上飲酒過度,法術失靈。秦朝末年,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鎮服它,可是法術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關中一帶的民眾根據這個故事編成節目來表演;後來漢朝皇帝把它採入宮廷,作為角抵戲的一個節目。

東漢張衡的《西京賦》描寫它演出時的情況是:「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東海黃公》表現人虎搏鬥,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戲那樣,由兩個演員上場競技,以強弱決定輸贏,而是根據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一段情節。戲裡人物的造型、衝突的情境、勝負的結局都是預先規定好的,其間還有舉刀祝禱、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動作。它第一個突破古代倡優即興隨意的逗樂與諷刺,把戲曲表演的幾種因素初步融合起來,為戲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

「魚龍蔓延」據《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蔓延魚龍、角抵之戲以觀之。」唐人顏師古解釋:

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型珍獸——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與庭,炫耀目光。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蔓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上面有魚龍作舞的影象。

至南北朝時,「散樂」與「百戲」合稱「散樂百戲」,涵蓋面更加廣泛。俳優、民間舞和雜技都是當時「散樂百戲」中的主要專案。《隋書·**志》載:

樑朝天監四年的一份宮廷宴會的節目單,第十六項是「設俳優」,安排在雅歌與鼙舞之間,從第二十一項起設各種雜技。北齊時,「百戲」表演中有「俳優侏儒」,西魏時有「俳優角柢」。唐代長安設有教坊,「以隸散樂,倡優,蔓延之戲」,已有技藝的側重,「倡優」重說唱技藝,蔓延之戲指雜技表演。

教坊中有黃繙綽、唐崇等唐代著名俳優。

宋代習慣上沿用「百戲」指所有民間技藝但已呈現分化的趨勢。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把以唱為主的技藝歸於「伎樂」中,包括當時流行的口慄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而對於散樂,則認為以雜劇為「正色」,「散樂」逐漸成為戲劇歌舞一類的專稱。

而「百戲」在宋代多專指雜技及競技表演。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太上多次「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這裡的「射廳」是宮廷中演習武藝射弓的專門場所,其演出的「百戲」極可能是角抵相撲或武術一類。南北朝後稱「散樂」。

唐和北宋時「百戲」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每逢節日,舉行歌舞「百戲」盛會。元代以後,「百戲」節目有所發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後「百戲」這個詞逐漸少用。

彩繪樂舞雜技俑,出土于山東濟南市無影山西漢墓,是墓隨葬品,通過樂舞雜技俑,漢代藝術家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風行市井的「百戲」。演出時的熱鬧歡快場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舞臺演出場面。舞臺是一件長形陶盤,二十一件陶俑或演奏、或觀賞,被固定在陶盤之上。

在舞臺的中心,有一頭戴冠、身著朱袍的陶俑。似為演出司儀,他正在向觀眾介紹節目。司儀身旁有兩位身著紅、白兩色舞衣的女子,她們正揮動長袖,翩翩起舞,旁側戴尖帽的男子,正相向倒立表演「拿大頂」。

其後還有兩位男子在表演軟功,舞臺後有七人組成的樂隊,演奏者分別在吹笙、鼓瑟、擊缶、敲鐘、捶鼓,個個神情專注。舞臺兩側有七名觀眾或助興者,他們頭戴冠、腰繫帶,相向拱手而立。整組造型較為稚拙,僅塑人體輪廓,姿態亦稍呆滯,但色彩濃豔,人物繁多,渲染出市井意趣。

它集舞蹈、**、雜技於一體,佈局井然有序,氣氛熱烈歡快,人物生動傳神,成為漢代社會生活的縮影化石,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

漢代統治者接受「謂死如生」的觀念,盛行厚葬,尤其在西漢經濟復甦之後,這種情形上行下效,愈演愈烈。隨政治、經濟各方面變化,西漢晚期的陶俑不似早期隨葬題材的單一和造型的呆滯,開始出現世情濃郁的「百戲」、說唱等情境陶塑,尤以樂舞雜技俑為多。這組彩繪雜技樂舞陶俑,在目前發現的同類內容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中屬於年代最早的一件。

西漢時期的陶俑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期為西漢早期,即漢朝建立至漢景帝末年。這一時期的陶俑包括陽陵陶俑、楊家灣陶俑、安陵與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與獅子山陶俑等。

陽陵陶俑皆紅陶燒製,陶質堅硬,一般高60釐米,相當於真人的三分之一。陶俑無臂,原本裝木臂,頭纏紅色「陌額」,覆以兜鍪(móu),穿長袍,披鎧甲。女傭頭梳盤髻,乘馬,披硃紅鎧甲。

陽陵陶俑最突出的特徵是人物表情豐富,形體簡潔概括,比例適合。

漢惠帝安陵陪葬墓中已出土彩繪陶俑皆武士俑。俑高44—46釐米,頭戴紫色束髮幘,兩邊有風帶附系頦下,額前髮際用黑、紅兩色抹帶,髮髻結於腦後。上身穿淡綠色或紅色短襦,右衽,外穿甲衣,腰束紅色帶子,腿上有淡綠色或紫色的行膝,上下有繫帶緊結,足著芒鞋。

體形修長,雙目凝視前方。

在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任家坡,發掘了漢文帝霸陵及竇太后隨葬墓坑三十七個,出土陶俑四十二件。這批彩繪女侍俑,皆為模製,足底留孔,便於燒製。其火候較高,質地堅實,青色,表面敷白色「胎衣」,後用黑褐、深絳、土黃、大紅諸顏色繪飾。

內衣多紅色。立俑高53—57釐米,兩手半握,拳眼上下相對,置於胸前,似持物侍立。坐俑高33—35釐米,端莊嫻雅,其製作相當精美,為宮中侍女形象,是竇太后墓隨葬俑。

受秦俑的影響,西漢早期的陶俑多以軍隊的面貌出現,但二者又不盡相同。這裡的兵馬俑更多的具備享樂的成分。從俑的表情來看,這裡沒有臨戰前緊張的狀態,而是輕鬆愉快,好似陪同墓主人出行遊玩。

同時,西漢早期陶俑塑造技藝高超,風格多彩多姿。在繼承秦俑傳統的同時,又吸收了戰國以來楚地木俑的製作方法。為表現人物性格,傑出的工匠們依照生活經驗,通過對面部骨骼結構上肌肉的不同處理,使人物的年齡、表情、性格呈現出不同,這些人或清瘦或微胖,稜角分明,威武剛毅,堪稱漢代人物雕塑的博物館。

西漢早期的陶俑,除兵馬俑外,以女侍俑為常見,其他俑種較為罕見。進入中晚期,伴隨著喪葬習俗的變化,人們更注重將日常現實生活的場景,如實搬入地下。住宅由大門、倉庫、闕、正房、廚房、廁所、豬圈等組成。

墓室結構,便是墓主人真正的住宅。漢代墓室平面基本上由東西耳室、東西側室、主室組成,東西耳室一為馬廄,一為倉房;東西側室則為置放罐、壺、盆、碗的餐室和放置歌舞樂俑以助興的客廳。後室則為墓主人棺床之室。

它完全仿照世間現實生活而造,適應這一需要的各種俑,也就應運而生。在這些俑中,樂舞、雜技俑最常見,最引人注目。西漢中期以後,受西域諸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樂舞、「百戲」盛行於中原,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元封二年長安演出「百戲」時,三百里外的鄉民都入京城**。這種狀況在達官顯貴那裡更是有增無減,幾乎宴宴都有歌舞、雜技相伴,以助酒興,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西漢俑追求神韻的塑造。此期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早期那樣寫實,符合人體解剖結構,但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如那些身穿長袖短衣、下著肥大喇叭形褲的雜技俑,動作、姿勢極其誇張,為突出鼓舞之步伐,塑造者可以隨意增加人物下肢的長度,使其超出人們慣常的想象,肥大的褲腿猶如長裙,被雙腿帶動,恰如生風。

而為了表現雜技的驚險,又適當地縮短雙腿的長度,以增加其動作的穩定性。或許是為了適應樂舞、雜技俑特性,這一時期的俑,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以面部五官而言,已逐漸脫離兵馬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表情開始生動活潑起來。

樂舞是怎樣產生的,隋朝時期樂舞是怎樣演變的?

唐代三大樂舞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倆創作,都是什麼樂舞?怎麼產生?隋朝時期樂舞是怎樣演變的?隋唐是歌舞藝術鼎盛時期。隋朝樂舞,基本上把南北朝遺留下來的樂舞和百戲加以集中發展。隋初制定出 七部樂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發展成為 九部樂 有些舞蹈還是從雜技藝術中演變而成的。原始樂舞怎麼產生的 在原始社會裡,氏族先...

文章西漢兩司馬是指誰,文章西漢兩司馬中的兩司馬指的是誰

兩司馬是指西漢的司馬遷與司馬相如 該句出自左宗棠題臥龍崗諸葛草廬的詩前兩句 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 原文意思是說,文章寫得最好的要算西漢的司馬遷與司馬相如,而經邦濟世的人才就當首推南陽的諸葛亮了。司馬遷 約公元前145 前90年 西漢,史記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 公元前117年 西漢文學...

兵馬俑是哪個朝代的,兵馬俑是哪一個朝代的

兵馬俑是秦朝的,是秦始皇殉葬品的一部分。秦始皇兵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東5公里的下河村。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比較大完善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