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黃山記和答謝中書書的山從哪個角度寫的

2021-03-19 18:22:57 字數 3595 閱讀 2508

1樓:課文你來說

從俯視和仰視兩種角度來寫的。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答謝中書書》中的景物分別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講解課文:第1句以「美」為中心,以引起下文。第2句到第5句分別從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等方面具體描繪山水美景。

第6句和第7句則是作者的直接抒情部分,表達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裡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

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註釋]:

①歇:停止,消散。②頹:落,落下。③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間。④康樂: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山水詩派創始人。因世襲康樂公,世稱康樂。

[試譯]:

山、水美麗的景色,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談論。山,高聳入雲;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直立,五顏六色,交相輝映。

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霧將散未散時,靈猿麗鳥啼鳴;夕陽西下,水中的魚兒歡快地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但從謝靈運後,已不再有能欣賞這奇山妙水的人了。

背景材料:

陶弘景南朝齊、樑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20歲以前被蕭道成引為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辭官歸隱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隱居。

梁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遊,即位後,經常向他諮詢國家大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死後諡「貞白先生」。他長於描繪山水,作品有明朝張薄輯《陶隱居集》。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散文有了長足的發展,內容上出現了敘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出現了追求對偶、排比、用典,辭藻華麗並聲律求工的駢文。但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不用典、不雕琢,清新雋永,樸素自然地抒發對江南風景的讚美之情。

文化小常識:

漢魏時,極盛於漢代的辭賦,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都逐漸產生變化,最後在南北朝時代形成新的賦體——駢文。駢文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體,成為這時期的代表文學。在這段時期,駢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

作品中,陶巨集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都是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風格雅淡,文字清麗,可以和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比美。

佳句賞評:

①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雲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天、白雲……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特別是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機盎然。

這一句是概括描寫,作者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雲、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圖。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

山,陽光相擁,霧,緊緊依偎。漫步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品輕巧的小鳥婉鳴,聽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樸的、獨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

多麼清淨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餘輝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盪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輝;調皮的錦鱗,時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盪漾到遠遠的岸邊。

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

語言簡明、質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讚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讚美之情。

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

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論贊賞的。這裡山峰高聳得插入雲霄,河流明澈得能夠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五彩交相輝映。

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早晨的夜霧將要消散時,可以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傍晚的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裡真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再能置身這奇美的山水之中。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描繪山川之美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寫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從清晨到黃昏,從猿猴、飛鳥到水中的魚兒。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視角——俯視和仰視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二、感官——視覺和聽覺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三、時間——早上和晚上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四、狀態——動態和靜態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表達了作者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情,與能夠與古今山水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短文兩篇之《答謝中書書》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6樓: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寫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從清晨到黃昏,從猿猴、飛鳥到水中的魚兒.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答謝中書書書》的賞析是什麼,《答謝中書書》的鑑賞

答謝中書書 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 接著的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至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

答謝中書書的意思,答謝中書書的書是什麼意思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贊賞的。這裡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明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 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

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遊都用到了那些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麼好

答謝中書書 和 記承天寺夜遊 中,從表達方式上看,兩文都有緊扣特徵的 描寫 也有堪稱點睛之筆的 議論 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遊兩文都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1 答謝中書書 和 記承天寺夜遊 中,從表達方式上看,兩文都有緊扣特徵的 版描寫 也有權堪稱點睛之筆的 議論 2.從思想感情上看,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