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蒹葭》詩歌的朦朧特徵,如何賞析詩歌蒹葭

2021-05-29 17:45:30 字數 5153 閱讀 7516

1樓:匿名使用者

《蒹葭》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抒情詩.長期以來,傳統的文人多目之為帶有政治色彩的詩歌,如《毛詩序》以為它是為諷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而作;清人姚際恆、方玉潤等又以為是為招隱難致或思慕賢人而作.而今人又多以為此詩是一首愛情詩.

出現這麼多解讀的歧義,恰好說明本詩具有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藝術特點.

本詩之所以具有朦朧多義的美感,主要原因乃在於:作者用筆含蓄,詩中反覆抒寫對「伊人」的追求,傳達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之情.而「伊人」為誰,卻又未嘗交待一字,且全詩沒有一句正面讚美「伊人」的話.

情境之實與物件之虛,造成了詩歌很強的內在張力.故讀者體會作品那種朦朧模糊之情易,若要坐實為何種感情,卻會因不同的理解而存在差異.第二,詩歌寫「伊人」,創造了一種視覺距離感,不管求索者如何努力,追求的物件始終在前方遙不可及,且三節復沓中又有所變化,「宛在水**」、「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 營造了一種縹緲的氛圍,從而也產生了一種迷離朦朧的審美效果.

如何分析《蒹葭》詩歌的朦朧特徵?

2樓:♂熊貓

個人愚見。

首先,我認為朦朧有兩個方面。第一,環境朦朧,既是《蒹葭》每章的首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營造一種悽清的氣氛及朦朧、撲朔迷離的意境。

第二,是「伊人」的形象很朦朧,除了周圍環境使得伊人的形象朦朧,還有其捉摸不定的位置,如詩中寫到: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那所謂的伊人,時而在這,時而在那,行蹤不定,主人公也無法得知其真面目,只能苦苦尋找,所以給伊人新增一絲神祕感及朦朧美,也使全詩有種朦朧的特徵。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賞析詩歌蒹葭

3樓:睢寧一指禪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遊從之,宛在水**」那就從水路遊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可望而不可即。

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遊,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

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

「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悽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悽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

「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髮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遊也遊不到她的身邊。

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

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髮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4樓:操場的哥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詩。它抒寫的是懷人之情,表達了詩人某種執著的追求。在藝術上它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稱《詩經》中的佳作。

至於其追求的「所謂伊人」,有人認為是「知周禮之賢人」,有人認為是朋友,有人認為是戀人,我則更多的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全詩分三節,都是圍繞同一中心,抒寫作者對戀人的一種執著的思念和追求。這一執著的精神一直貫穿全詩的始終,在詩中有淋漓盡致的表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首兩句先交待了時間和環境。從這兩句我們可以看出:

這是一個深秋的清晨,茂密濃郁的蘆葦正呈現出蒼青的顏色,而晶瑩閃亮的露珠已凝結成一層薄薄的霜花。這兩句以眼前所見的景色起興,既點明瞭時節、環境,營造了一種蕭涼悽清的氛圍,又襯托出詩人當時的惆悵心情,言簡意賅而內蘊深遠。在這樣一個蕭涼悽清的早晨,卻有一個人沿著蘆葦岸邊躑躅而行,他在追尋什麼呢?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原來他所追尋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戀人!他透過茂密的蘆葦叢,久久地凝視著河的對岸,那也許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盡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兒卻遙不可及。

「在水一方」,喻所在之遠,同時也表明詩人確信心上人的存在,雖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終抱著堅定的信念,執著地去追求。「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這裡是說,詩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為著尋找一條通往彼岸會見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樣的崎嶇艱險、漫長曲折;順流而下吧,眼前卻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帶著煩亂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儘管他還站在岸邊,但他卻早就情迷意亂,心神搖曳起來。

神思恍惚間,他似乎看見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那被水環抱的小島上向他遙遙招手。「宛在水**」,這裡一個「宛」字用得極其逼真生動、精妙傳神。它把詩人那種因思念而顯得如痴如醉的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伊人」的形象隨之也猶如近在眼前。

詩篇採用了迴環、反覆的寫法,第

二、三節的內容與首節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了個別的詞語,避免了詩的呆板和累贅,加強了節奏和韻律,使得全詩主旨更加明確,情感表達更為強烈,讀來纏綿悱惻,啟人深思。

這首詩先以寫景起興,通過寫蒹葭、白露兩種最能渲染深秋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種縹緲空靈的抒情意境,從而襯托出詩人悽清、惆悵、寂寥的心境。這種以景託情,移情於景的表現手法,不僅起到了深化詩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使全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藝術境界。

整首詩筆調含蓄委婉,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詩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給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卻始終使人存有希望。正因為這一份朦朧與期盼,詩人對「伊人」的那種嚮往、思戀和追求才更為顯得強烈和執著。

若說穿了,也就沒有了韻味。

【賞析】3:

綿綿的溪流彎彎曲曲地穿過叢叢蘆葦,一直消失在盡頭。陣風掠過,高高的蘆葦一層一層地低頭,像海洋上的波浪。沿著小溪逆流而上,一位美貌的少女若隱若現地在溪間穿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都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詩經》中的這首《蒹葭》也充滿了濃濃的畫意。記得曾有人把這首詩改成詞並譜了曲,唱得很柔情,很纏綿。

詩中的「葭」指的是初生的蘆葦,「蒹葭」則泛指蘆葦。詩中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一不小心,衣袖觸動了蘆葦,泛起點點冰霜,晶瑩透明,像珍珠,卻更顯得楚楚動人。

水應該是陰性的,很柔很清,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

沿著溪流追尋,岸邊的石子絆腳,岸上高高的蘆葦又遮擋視線,用手一層一層地撥開,卻始終看不見少女的身影。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

或許是距離產生美吧,如果真正接觸到,便失去了那份神祕感以及追求時的渴望。所以面對美,我們就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了。

我又想起了《詩經》開卷第一首詩《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面對美好的伴侶,青年們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我想這也是《關雎》以及《蒹葭》所崇尚的一種愛情吧。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5樓:輪胎超人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6樓:今生愛心

賞析: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

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效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原文: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蒹葭賞析這首詩歌章內容是相同的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 反覆吟詠 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 白露為霜 到 白露未晞 再到 白露未已 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 從 在水一方 到 在水之湄 再到 在水之涘 從 宛在水 到 宛在水中坻 再到 宛在水中沚 這是地...

舉例談談詩歌蒹葭的形式特點是什麼

蒹葭 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4 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題目取自於句首。基本句式是四言。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 二二 拍。如 關關 雎鳩,在河 之洲。再如 溯游 從之,宛在 水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

如何分析喜歡讀詩歌的人,如何分析喜歡進行曲的人?

這種人一定bai是熱愛生活的人du,對人世間的一切鍾愛有加zhi。大自然的藍天dao 大海 高 專山 流水 飛禽和走獸屬都是那樣美好可愛,充滿著溫馨和朝氣,令人心曠神怡。與此同時,他們有意識地在詩的薰陶下,進行反思,使心靈得到淨化,遠離 假惡醜 追求 真善美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 慧眼看透人生 如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