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寫作特點

2021-03-19 18:37:26 字數 3999 閱讀 4402

1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版

季老的文

權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於文,不捨本逐末以辭害義。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得魚可忘筌,見月當忽指。

季先生並不強作才子姿態,口吐蓮花滿紙錦繡,他並不想借文章匡時濟世。他的生活平靜如水,純淨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樸素之中,有對造化的感恩,對弱小的憐憫,對悲苦的達觀,博愛慈悲一往情深。

2樓:精靈魚

季羨林先生的散bai文風du格平實、誠摯,zhi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dao作。讀其文,專可見其人。

季老的文屬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於文,不捨本逐末以辭害義。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得魚可忘筌,見月當忽指。

季先生並不強作才子姿態,口吐蓮花滿紙錦繡,他並不想借文章匡時濟世。他的生活平靜如水,純淨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樸素之中,有對造化的感恩,對弱小的憐憫,對悲苦的達觀,博愛慈悲一往情深。

3樓:順⑺√自然

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2023年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2023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2023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

20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20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2023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2023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留學德國是季羨林學術生涯的轉折點。留學德國後,季羨林走上東方學研究道路。202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

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建立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

《浮屠與佛》(1947),揭示梵語buddha(佛陀)一詞在早期漢譯佛經中譯作「浮屠」是源自一種古代俗語,譯作「佛」則是源自吐火羅語,從而糾正了長期流行的錯誤看法,即認為佛是梵語buddha(佛陀)一詞的音譯略稱。這裡順便指出,季羨林在2023年又寫了《再論浮屠與佛》,進一步論證漢文音譯「浮屠」源自大夏語。

《論梵文··td的音譯》(1948),揭示漢譯佛經中用來母字譯梵文的頂音·t和·d是經過了·l一個階段,而t··>·d>l這種語音轉變現象不屬於梵文,而屬於俗語。因此,依據漢譯佛經中梵文··td的音譯情況,可以將漢譯佛經分為漢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後三個時期。前期漢譯佛經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語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語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進步;後期的原文是純粹的梵文。

季羨林的這兩篇**在中國佛教史研究領域中別開生面,用比較語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漢譯佛經最初並不是直接譯自梵文,而是轉譯自西域古代語言。季羨林也據此提醒國內運用音譯梵字研究中國古音的音韻學家,在進行「華梵對勘」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這個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關係史研究方面,以往國內外學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有論者據此認為中印文化關係是「單向**」

(one-way-traffic)。季羨林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實際。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著力**為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輸入印度的問題。

他先後寫成《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1957)等**,以翔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紙張、造紙法和蠶絲傳入印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季羨林兼治梵文文學,翻譯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迦梨陀娑的劇本《沙恭達羅》(1956)和《優哩婆溼》(1962),並撰寫有《印度文學在中國》、《印度寓言和童話的世界「旅行」》、《〈五卷書〉譯本序》、《關於〈優哩婆溼〉》和《〈十王子〉**》等**。

季羨林隨著80年代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學術生命彷彿進入了**時期。儘管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纏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鬆」,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潛心研究,勤奮寫作。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實,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

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

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巨集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2023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建立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4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的特點是平實卻沉痛,他每首詩的情感都特別的傷痛,而且他還非常思念她的小生物

5樓:9海闊天空

季老寫作題材和體例涉及那麼豐富,要總結他的寫作特點還真是不好辦啊。。。

求素材!!!!!論季羨林散文寫作藝術特點或手法!!!!要字數多一點啊!!!!

6樓:成績很哈

東方神韻的美學風格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正是其散文觀念的完美體現。季先生在《日譯

7樓:苦海離亂

季羨林先生有一部散文集,其中談到散文的特點。他在《漫談散文》中說: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決竅就在一個「散」字。

「散」字,鬆鬆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關鍵就在一個「隨」字。

「隨」字,隨隨便便之謂也。季羨林先生說:「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和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

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決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作品。

他還說:「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功夫。

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

辛憲錫在《散文構思斷想》中認為:「散文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個『散』字。它從內容、形式、結構、語言、直至表現手法,等等,幾乎無所限制。

與別的文學樣式相比,它有詩意,但不是詩;它可以寫人物,有情節,但不是**;它也能提示生活中的矛盾,但又不同於戲劇衝突。文無定型,這也是『散』的表現。」

他指出:「散文應其『散』,就越要認真構思,越要藝術家的匠心。否則,生活如何上升為藝術,藝術的魅力又從何而來?

這好比珍珠撒在地上,只有用一根線把它串起來,方成珍品。散文者的構思,就是要去找這根穿珠之線。」

我看季先生與辛先生講的基本上一致的。但季羨林先生強調了散文寫作過程中不是「散」,而是嚴謹的。而辛憲錫先生的觀點是比較全面的。

是從形式到實際寫作都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散文不散,從文章的組織結構上看,這自然是對的,但若從文章的取材來看,「散」正是散文的特點。說散文之散,決不是散漫的意思

8樓:孤傲才子

這個。。。去文庫或圖書館吧,親!

魯迅《雪》的寫作特點

雪的散文詩 雪 魯迅 原文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 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訊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 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 蜜蜂是否...

季羨林的文章,季羨林散文《聽雨》 原文

月是故鄉明 通過回憶童年的一些往事讚頌故鄉的好,表達對故鄉的思戀。一定要開啟看看哦 什麼都有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 集 1957,人民 羅摩衍那 初探 理論 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 散文集 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 散文集 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 散文集 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

微小說的本質特點,微型小說的寫作特點

bai 1 特點 一du 以微知著,以近zhi知遠。人物少,情節簡dao單。但小而精,微專而妙,屬以少勝多,以微觀反映巨集觀。現實感強,迅速輕便,充滿生活氣息,但要寫出藝術境界的 遠 使人聯想無窮。二 博採眾長,不拘一格。廣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藝術體裁的長處,可以稱為 模糊 三 取材精確,鏡頭 微型 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