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中三章首句都寫了蒹葭和白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起什麼作用

2021-05-23 10:57:16 字數 5142 閱讀 7460

1樓:5236987asd歲月

描寫了深秋的景色,渲染了悽清的氣氛,同時點明節令,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使得感情加深。

2樓:ta不想起名字

這首詩用了「比興」的手法.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

《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

「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在我國的詩詞創作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較為普遍的.其不僅形式富於變化,手法靈活自如,便於詩人抒情達意,而且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種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也豐富了它們的意蘊,使其具有悠長的韻味,讓人回味,讓人沉思.

其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便大量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比興手法,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才使得那些詩歌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並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韻味.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興,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樓:星_雅

押韻 點題 我覺得主要是押韻 而且當時詩經的體系就都是這麼寫的

4樓:sorry不瞭解

原文:蒹葭《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註譯: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這裡指所懷念的。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方,邊

遡洄(sù huí)從之: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

遡,通「溯」,逆著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裡指追求、尋找。

之,這裡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遊」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個人)彷彿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悽悽:(通「萋萋」)茂盛的樣子。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樣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

涘(sì):水邊。

右:迂迴,彎曲,意思是道路彎曲。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之:代「伊人」

今譯蒹葭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乾。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興,有什麼作用?

5樓:1314賽亞人

這首詩用了「比興」的手法。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

《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

「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在我國的詩詞創作中,比興手法的運用是較為普遍的。其不僅形式富於變化,手法靈活自如,便於詩人抒情達意,而且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種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也豐富了它們的意蘊,使其具有悠長的韻味,讓人回味,讓人沉思。

其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便大量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比興手法,正是這種手法的運用,才使得那些詩歌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並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韻味。

6樓:匿名使用者

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蒹葭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

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

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

蒹葭詩經詩歌描繪了什麼景色有什麼作用

7樓:鈽齬

.「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從《蒹葭》的藝術手法上看,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它最大的特點是也意境朦朧、含蘊不盡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麼人,沒有具體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無從確認,飄忽不定,似近而遠;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詩的意境顯得空靈朦朧,引人遐想.每章開頭都是寫景,通過蒼涼悽迷的環境對主人公尋覓無所得的憂傷悽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另外,詩歌採取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詠歎,層層推進,步步深化,達到了反覆抒情的目的.

8樓:小小子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

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國風·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遊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

」(《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

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

《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的相反結果。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見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科林伍德《歷史觀念》),對文字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

蒹葭賞析這首詩歌章內容是相同的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 反覆吟詠 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 白露為霜 到 白露未晞 再到 白露未已 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 從 在水一方 到 在水之湄 再到 在水之涘 從 宛在水 到 宛在水中坻 再到 宛在水中沚 這是地...

梅嶺三章的全部意思是什麼,梅嶺三章的全部意思是什麼?

1 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麼?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麼的不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原文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2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後,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

紅星照耀中國第三章感悟,紅星照耀中國第三章感悟50字

紅星照耀中國第三章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 紅星耀中國 第三篇。紅星耀中國的作者是埃德加.其懷著對中國革命戰士的重重疑問,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冒生命危險奔赴當時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據地,與革命 領 導 人進行談話,然後他運用平實 質樸的文字把一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的呈現在了這本書上。第三章題目是在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