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論語十則,初中課文《論語十則》

2021-03-20 05:18:33 字數 5875 閱讀 8226

1樓:116貝貝愛

答案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著的《論語》

寫作背景: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

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曰:『啟予足!

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小子!』」

又如《子張篇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

『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

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慄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2樓:匿名使用者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樓:5一名驚人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

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 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是一種樂 趣。 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

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

「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

」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

」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 借題發揮,教育**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 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

「誨人不倦」,講 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 什麼呀?

」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 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這裡說的是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

「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 的時光。 10、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4樓:喵_嗯嗯

您那是著急嗎,打這麼多字,我摁得我都抽筋了,推薦答案說的是對的

5樓:薰~衣~草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學而不恥下問,敏而好學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

論語十則全文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一、譯文

1、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複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 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 "

3、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藉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

4、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光是思考但不學習,就是有害的。」

5、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6、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像他一樣好;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們一樣的缺點,要及時改正。」

8、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把推行「仁愛」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也重大嗎?奮鬥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遙遠嗎?」

9、孔子說:"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謝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二、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三、出處

《論語》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和再傳**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二、作品賞析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的形象。

三、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十則的翻譯,論語十則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

論語十則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y n 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 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

論語十則譯問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