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和詩人節

2021-05-30 15:11:48 字數 913 閱讀 5123

1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同時又是「女兒節」、「詩人節」。據漢代史書記載,端午節始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到了夏至就進入盛夏,炎熱多雨,瘟疫流行。遠古醫學落後,就產生了祈求平安的宗教活動。

春秋戰國後人們為紀念在這一天為國投江殉難的屈原,開始流行包粽子、划龍舟以及插艾蒲、戴香包、飲雄黃酒、掛長命縷等習俗。北方一些地區還有少女要佩靈符,簪榴花,已嫁女要回孃家省親,故又稱為「女兒節」。福州也有已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討要夏衣的風俗,孃家就將準備好的夏衣送給回孃家的女兒。

抗日戰爭時國難當頭,人們思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文化界人士發起將這一天定為「詩人節」的倡議和活動,以詩歌激發愛國情懷。 文學大師冰心在回憶童年的文章中說:我11歲那年回老家福州,看到在後廳牆上我的曾祖父畫像的兩旁,有我祖父寫的一副對聯:

「誰道五絲能續命,每逢佳節倍思親。」原來我的曾祖父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逝世的。我國習俗在端陽節這一天都會給小孩的手腕纏五色絲線,叫作續命絲,祝他們長命百歲。

所以每到端陽節我的祖父看到孩子們手腕上的五色絲,就會想到他的父親。五色絲寓意陰陽五行,五行相生,生生不息。人們將它纏於手腕足踝,或製成絲鎖,掛於脖項,或扎**形,插在髮髻,或纏於香袋上,互相饋贈。

冰心的回憶文章中,又多了一層孝道的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端午節」

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夏節」、「浴蘭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 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而之所以叫「女兒節」,是因為,出嫁在外的女兒的這一天要回孃家呀 !

端午節又稱什麼

端午節的別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 端五節 端陽節 重五節 重午節 天中節 夏節 五月節 菖節 蒲節 龍舟節 浴蘭節 粽子節等等。端陽節 據 荊楚歲時記 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呢?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