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有什麼借鑑意義

2021-05-27 16:53:36 字數 4823 閱讀 4363

1樓:史地小組會長

儒家仁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在中國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儒家仁學思想對社會成員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調節人際關係、增強家庭親情以及對當政者推行「仁政」、「德治」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仁者,愛人」,仁學中講求愛人,這是目的。愛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首先,你必須是一位「仁者」。怎麼成為一位仁者, 「為仁由己」,注重公民自身道德文化素質與思想品行的修養。

每個人都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素質修養,遵照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不逾越規範相對應的準則,努力從善,身體力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塑造出良好的個人道德,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在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的基礎與前提下,我們的言行、思想覺悟有所規範。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以禮相待,至誠至性,社會人際關係融洽,天下一片和平景象。

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及為關鍵與基礎的一步。

2樓:公路拉力賽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3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我給你說吧,參考:《七哀詩》 曹植·魏晉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

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收起傷逝4ph 2014-07-04

4樓:開心科比

孔子思想是歷史的產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它的光輝思想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贊同.對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調整人與人的關係,遵守公共道德觀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它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至於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認可.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精神與倫理逐漸成為引領民眾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在當今世界上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和諧的指導意義.

5樓:原野

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係。」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被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所借鑑。

6樓:彼黍

"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現實有何借鑑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時代發展到今天,仁的意義已經從傳統的理論逐步的昇華為為人民服務,為促進時代發展而修身立本的高度。

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觀,心態正面,為人忠厚,思想積極,正向的引導一切。

商業發展,因一個仁字,不再是傳統的為利而利、為權而益、為名而生、為勢而棄的文化格局。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商人,會把員工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客戶看做是自己的首長一樣的誠摯對待。會把真正有益於社會人文發展的諸多高階文化、服務、專案逐步的進行公益化、社會化、時代化、潮流化、國際化。

真正的社會文化,會把建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商務文化專案互助服務體系,把符合時代發展主題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為有志青年提供才能興趣之內的就業發展機遇,為正向成長的企事業單位提供強有效力的文化、理念、專案與服務,促進一切正向發展事物積極和諧的服務世界

客觀、實際、高效而自然的思想,與相應實務的理解、踐行與應用,會成為社會性的文人、學者、學生等諸多人群的必然趨勢

補助政策的改進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區別是什麼?

一 指導思想。按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總體要求,根據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原則,科學 合理界定事業單位財政供給範圍,對事業單位實行分類供給的財政預算管理方式,推動事業單位財政補助以人員為撥補依據向以事業單位屬性 貢獻大小為依據轉變,加速事業單位機制的變革,促進...

比較孔子教育思想和柏拉圖教育思想的異同

柏拉圖 1.他主張教育應該由國家來辦理,由國家實行嚴格控制,教師應由國家聘請,教什麼內容應由國家審查.2.他認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 奴隸除外 都應從小受到強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內容非常廣泛,主張受教育者應該德 智 體和諧發展.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

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貢獻

1 孔子及其的思想主張 1 孔子,春秋末年人,是儒家學派的創立者,為儒家思想形成奠定了回基礎,被後世 答稱為聖人 2 其思想主張有 1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人 克已復禮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主張 為政以德 節用而愛人 3他的 仁 和 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4教育思想比較進步,主張 有教無類 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