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 捨得與快樂」為話題,寫作文

2021-05-31 20:55:01 字數 5404 閱讀 6041

1樓:匿名使用者

論天時地利人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是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昇華為一種境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源於《論語·學而》.

原句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就是說: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 三國演義中為了揚劉抑曹,產生了一句名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天,包括天氣,氣候變化等.人們常說靠天吃飯,比如適度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時,選擇就是做事的時間.比如農業的春播秋收,就是順應了天時.《說文》:

「時,四時也.」即春夏秋冬的季節變遷.又說:

「旹,古文時,從之日.」查甲骨文「時」作「 」,正是從之從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陽的執行.這表明人們很早就直觀地感覺到太陽執行引起季節的變遷,而稱之為「時」.

天時,有天下大勢和機會,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裡麵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樑晉之爭,開始樑軍佔盡優勢,幾次包圍太原,都因為大疫,士卒損失過半而罷兵,最後輸給了晉軍.天時,可為我們所運用,正所謂順天而行道.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巧用了天時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後,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可是怎麼在較短時間內造出作戰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

回為根據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麼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於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是時間太長了.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

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麼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準備二十隻小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命令二十隻小船用長繩子連線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

當天夜裡,大霧漫天,諸葛亮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聽到擂鼓吶喊聲,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射箭.

一時間,箭象雨點一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 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支箭.吳國的元帥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了.

諸葛亮怎麼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經過對天象的仔細推算,也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有會大霧的結論.就是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裡弄來了十萬支箭.

可以說,草船借箭是諸葛亮成功的利用了天時的經典之作. 地利,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利」字後人多從「鋒利」、「利益」等意義上使用它.「地利」完全是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

「利」雖用「以刀割禾」會意,但「禾」只是作代表,「利」可泛指土地之所出.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左傳》成公二年:

「先王疆理天下,物(視也)土之宜而布其利.」講「土宜」正是為了盡「地利」,因為只有用其宜,才能得其利.地,選擇做事的地方,在軍事上常講佔有有利地形,說明地利也很重要.

《地道戰》曾經是一部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影片.影片中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地道戰,同日本侵略者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地道成為擁有地利的表現形式,成功的利用有利地形取得了勝利.當然,這裡也離不開人和.

人和的主體是「人」,中心思想則為「和」.這裡的「和」取意「中和」、「平和」、「和諧」之意. 人,是做人,為人處事.

人為萬物之本,亦為萬世之主.做人,是一種態度,也是一門學問.學會如何做人,則人生無憂也.我欲做人,應先學會立足於「天地」之「中」. 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

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本意應該是取其」中」. 「天地人和」---將人處於」和諧」與」平和」的世界之中,處於天地之中.它所闡述的是一種思想,更應該是一種境界.」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順應社會發展,共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境,如果真如此,則事業昌盛,人生吉祥也!

闡述人和的重要,或許下面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 獵人在湖邊佈下羅網,許多鳥兒落網了,然而這些鳥很大,帶著網飛走了.獵人跟在鳥兒後邊跑,農夫看到說:

「你要跑到那裡去呀,你能用一雙腿追上鳥兒嗎?」獵人回答說:「如果只有一隻鳥,我是沒有辦法把它捉住的,但像現在這樣,我是十拿九穩的.

」 後來證明果然如此,那些鳥兒各自朝自己的方向飛回去,一隻要去森林,一隻要去沼澤,一隻要去田野,到頭來就一起連網掉到了地上,獵人把它們捉住了. 故事的啟示:一群鳥兒的目的都是為了逃跑,但由於群鳥沒有共同的方向最終失敗.

說到底就是不和造成的.一隻鳥就能成功逃脫的原因就是一個字「和」.可見,人和的重要.

其實,古人也十分重視人和: 比如說三國演義中魏吳蜀三國,會講魏得天時,吳佔地利,蜀有人和.三國能在群雄混戰中割據一方,各有立國之本.

其實,得天下的戰略表面看來有天地人各種因素,說穿了只有一條:人和.曹魏集團能統一北方,勢力最大,不過是人才最多而已.

劉備重視人和,三顧茅廬傳下美名,桃園三結義是人和的具體體現.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關張,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國伐魏不成,先主攻吳喪師,均是人才戰略上出了問題.

而曹操一生敗袁術、破陶謙、平張邈、殺呂布、滅袁紹、定烏桓、降劉琮、走赤壁、克馬超、收張魯、封魏王.戎馬四十載,多勝少敗,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濟濟,你看謀士方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賈詡、華歆……武將有:

樂進、李典、于禁、張遼、許褚、徐晃、龐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為疑;劉備、孫權不行———劉備要講哥們義氣,孫權要講來路出身.曹操困住關羽,關羽降漢不降曹,曹允之;關說待打聽到劉備去處,就跳槽,曹再允之;關過五關斬六將,曹不究;知劉備乃梟雄,也幾度容之,還與其煮酒論英雄.可見,曹操在人和上表現突出.

這說明人和是關鍵,而天時、地利均是輔助條件.人氣為貴,人和為王.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這段話: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

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因為天地人和沒有運用好的例子也很多,如美國將軍評朝鮮戰爭時說,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的錯誤的戰爭.

那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物才行.也就是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 在天地人和中,「人」與「天」「地」並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隸,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過程的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的.

《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最能反映「三才」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這個天地人的統一體裡,人和自然是相互協調的,而不是相互對抗的.進一步說,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統一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思想.

人們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天論》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這裡的所謂「養」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互養共生的意義在內.人們要注意不去打斷天地萬物互養共生的這種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而採取適當的措施去輔助它和促進它,並有節制地加以利用,以期達到和諧發展、永續利用的目的.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僅是名言,而且,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

包括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天之美,在乎於浩瀚廣宇匆匆劃過流星的印痕.

地之美,在乎於錦繡山河如詩如畫.人之美.在乎於奔湧騰湃熱血中煉獄的靈魂.

和之美,在乎於與之相輔相承相襯相依的默契.掌天時之機,獲地利之先.擁人和之便,成吉祥之家.

天地人和,它闡述了一種思想,頌揚了一種精神,順應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更為我們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關於捨得的話題作文,800字

2樓:☃清星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伕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

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

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裡,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說「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

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

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捨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捨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捨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說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

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捨棄承歡膝下,捨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

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迴。

墨子說,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佔有一切。

特別是在物質方面,捨得意味著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捨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佈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捨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

以「等待」為話題寫作文,以「等待」為話題寫作文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便是一種等待。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是等待,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是等待。年輕的海倫 凱特在守候著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著 春暖花開 鮑爾吉 原野在寂寞裡等待著詹姆斯 拉斯特的琴聲,貝克特筆下的人們在等待著能帶來好運的戈多 甚至,每一個人在出生之後便開始等待著那...

以幸福為話題寫作文,以幸福為話題寫作文300字 10篇

幸福,好比時光老人給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一樣均等,只是,因每個人的態度不同而使幸福變得不公平,悲觀的人認為,幸福是那遙不可及的地平線,可望而不可及 樂觀的人認為,幸福就在身邊。以幸福為題寫一篇作文300 400字左右 感 受 幸 福 幸福是什麼?有很多金錢,每天吃大魚大肉,每天都有零花錢,是幸福嗎?我...

以家為話題寫作文左右,以家為話題寫作文600字左右

往事依依,時光流逝,許多事情使我淡忘,但父母對我的愛,任時間消磨都不會在我記憶的海洋中抹去。聽媽媽說我從小體質就不好,1歲到5歲經常發燒所以漸漸地就得了肺炎,後來是經過努力 才 的,然而四年級肺炎這個 災難 又降臨到了我的頭上,媽媽焦急萬分,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又接近過年,既影響了學習,又過不好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