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字的來歷,禾字的起源演變過程

2021-06-10 21:36:53 字數 3193 閱讀 2071

1樓:輕鬆學漢字

這是禾苗的禾,代表有穗的農作物。禾苗往下會長出很多根,我們用****多個。禾苗有若干葉子,也就是說葉子沒有特別多,用兩個表示就可以了。

再往上就是稻穗、麥穗了,穗是往下垂的,但是漢字中沒有彎曲的筆畫,我們就用撇來表示下垂的穗。這個字可以像中間這個字這樣寫,但是人一般都很懶,我還想減少點筆畫怎麼辦?我們就把上面的這兩片葉子寫在一起,寫成橫,這樣就可以節省一筆了,就變成右邊這個樣子。

我們看看禾字怎麼寫:撇是稻穗,橫是兩片葉子,代表若干根,豎是稻稈和根,撇捺是根

2樓:

漢字是由象形字發展而來,「和」字也不例外。「和」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兩種寫法。一是「」,解釋是「相應也,從口禾聲,戶戈切」。

一是「」,解釋是「調也,從龠(yuè)禾聲,讀與和同,戶戈切」。前者是應答、應和的意思,後者是調和的意思。由於漢字的發展,逐漸由篆書變為楷書,寫法都趨於簡化,現在就只剩下「和」字,也就是說兩者通用了。

「」字演變為「和」,而「」則演變為「龢」,但此字現已不用。

其實,二者都是由「禾」發展而來的。「禾」的甲骨文寫法是「」,是個象形字,其上端是個下垂的穗子,中間有葉子,下部是根。發展到金文則寫作「」,與甲骨文的寫法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更像成熟的莊稼,那向左彎垂的穗子,沉甸甸的,多像成熟的稻穀。

小篆「」也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筆畫均勻圓潤一些而已。後來許多與禾苗莊稼有關的字都用「禾」來作偏旁,或由「禾」發展而來。

至於「口」字旁在左在右的問題,漢篆中一般「口」作偏傍都寫作「」放在左邊,可能是怕與漢篆中的「私」相混吧。因為漢篆中「私」的寫法是「」,特別是漢印中的「私」都寫作「」,如圖所示

另外,從產生上看,「龢」出現要比「和」早。「龢」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

而「和」在漢代才出現。可能也是因為社會進步的需要而簡化的。

是小篆的「和」字,意思是「調也」,也就是和睦的意思。

禾字的起源演變過程

3樓:

禾字從古代的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字形變化不大,請看《漢語大字典》所列楷書外歷代文獻、文物上的各種字形。

禾是象形字。金文字形,象垂穗的禾本農作物。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認為,禾字的甲骨文「上象穗與葉,下象莖與根」,並認為許慎《說文解字》「誤以象形為會意」。

至於「禾」得名之由來,許慎《說文解字》說: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取「和」之諧音)。「禾」本義為粟(穀子,籽粒脫殼後為小米),又泛指一般莊稼,又引申指禾苗。

4樓:務秉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

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週期了。

「 和」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5樓:hm不告訴你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

和hè,甲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專;左下部是口的形狀,右部象連線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狀(即口吹排簫之類的樂器,後來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古文簡化,省龠從口,禾聲。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分別寫做「龢」和屬「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邊。如今都用「和」來表示。

《說文解字·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

」又《說文解字·口部》「咊,相應也。從口,禾聲。」指口相應。

所以,本義是指**和諧,聲音相應,和諧地跟這唱或伴奏,讀hè。

6樓:小蟲草小

早在商代時期,就抄有"和″這個字了。"和″字的組成:一個是禾苗的禾,一個是口,是人的口,它組合起來的意思就很明顯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田地裡的莊稼能滿足於人民的需要,就是和平了,平和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個人能正常吃到五穀,也會平和了。

7樓:瑟

第一,「以口食禾bai,吹龠相和。du」和zhihè,甲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dao左上部是「內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容是口的形狀,右部象連線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狀(即口吹排簫之類的樂器,後來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古文簡化,省龠從口,禾聲。篆文整齊化。隸變後分別寫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邊。

如今都用「和」來表示。《說文解字·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

讀與和同。」又《說文解字·口部》「咊,相應也。從口,禾聲。

」指口相應。所以,本義是指**和諧,聲音相應,和諧地跟這唱或伴奏,讀hè。

8樓:匿名使用者

禾,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蘆管編成的「排笛」,造成不同聲部的樂音美妙諧調共振。和,金文(口,說話)(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諧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金文異體字以「言」(說話)代替「口」(說話),明確「言論不同而協調」的含義。

造字本義:動詞,言論、觀點不同,但主調合拍,宗旨一致。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漢語詞語「和諧」中,「和」與「諧」近義而有所不同:

「和」表示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因相合拍、相融合而產生共鳴,強調諸異而致同;「諧」表示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觀點因一致而統一,強調諸同而大同。「和」的統一性比「諧」更為豐富。

附一 文言版《說文解字》:和,相譍也。從口,禾聲。

附二 白話版《說文解字》:和,言論相呼應。字形採用「口」作邊旁,採用「禾」作聲旁。

引申線索

詞彙分類

①本義,動詞:不同聲音、言論相互響應,協調合拍 hè。 和詩 和章 和光同塵 / 應和 一唱一和 曲高和寡

咊(和),相譍也。——《說文 口部》

和,聲相應。——《廣韻 過韻》

和,調也。——《集韻 過韻》

音聲相和。——《老子》

樂從和。——《國語 周語下》

倡予和女。——《詩 鄭風 蘀兮》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易 中孚卦》

和五聲。——《呂氏春秋 慎行論》

荊軻和而歌。——《戰國策 燕策》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列子 周穆王》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商君書 更法》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後漢書 黃瓊傳》

(趙炳)又嘗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後漢書 方術傳 徐登》

山字的來歷和起源山字的演變過程

山,象形字,甲骨文像遙望中地平線上起伏連綿的群峰的線描,有三 眾多 座峰頭。金文 山 寫成剪影。有的金文將三個峰頭簡化成三個短豎,淡化峰尖形象。篆文保留中間一座峰嶺的象形特徵。隸書完全失去峰嶺形象。兩峰相連 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 丘 眾峰 三峰 相連 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 山 二 造字本義 名詞,...

禾字旁加個未什麼字,禾字旁的字帶「禾」字旁有哪些?

沒有這個字,只有秣。秣 拼 音 m 1.牲口的飼料 fodder 2.姓氏 a surname 動 1.喂牲口 feed animals 名 牲口的飼料 糧 動 喂牲口 馬。與 秣 相關的詞語 秣馬厲兵 飛糧輓秣 膏車秣馬 礪戈秣馬 勵兵秣馬 歷兵秣馬 六馬仰秣 練兵秣馬 駟馬仰秣 選兵秣馬 秣。旁...

蝴蝶的演變過程,蝴蝶的蛻變過程

先是蟲卵,等春天來了,出來毛毛蟲,菜青蟲之類的蟲子,基本都是害蟲,然後它們生長一段時間以後成熟了,就開是吐絲結繭,變成蟲蛹,在過一段時間後就變成蝴蝶咬破蛹鑽出來了。簡單的說就是 卵 毛毛蟲 蛹 蝴蝶。蝴蝶的蛻變過程?蝴蝶的蛻變過程為卵 幼蟲 蛹 成蟲。交尾後的雌蝶產卵,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蠟質殼,...